美国左派学者对列宁“哲学笔记”的人学解读及其批判
本文关键词:美国左派学者对列宁“哲学笔记”的人学解读及其批判 出处:《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杜娜叶夫斯卡娅、凯文·安德森为代表的美国左派学者致力于对列宁"哲学笔记"进行人学解读。他们提出了"前黑格尔的列宁"和"黑格尔的列宁"两个列宁的对立形象,不仅认为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转向了哲学唯心主义,"哲学笔记"也构成了其1914年之后政治经济著作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进一步把列宁的"哲学笔记"人道主义化,并试图揭示列宁"哲学笔记"中所谓的哲学上的矛盾心态。列宁"哲学笔记"的这种人学批判解读根植于从卢卡奇、柯尔施到马尔库塞的马克思主义黑格尔主义化的理论运动,对于我们今天重新思考列宁的"哲学笔记"具有启示意义。
[Abstract]:Since 1950s, Etuna Yevskaya. The American left-wing scholars represented by Kevin Anderson are devoted to the humanist interpretation of Lenin's "philosophical Notes". They put forward two opposing images of Lenin, "Lenin of former Hegel" and "Lenin of Hegel." It is not only believed that Lenin turned to philosophical idealism in his philosophical notes, but also form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hi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works after 1914. Furthermore, Lenin's "philosophical notes" were humanized. It also tries to reveal the so-called philosophical ambivalence in Lenin's philosophical Notes. This interpretation of Lenin's philosophical Notes is rooted in Lukacs. The theoretical movement of Marxism Hegel by Kirsch to Marcuse has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us to rethink Lenin's philosophy notes toda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西方‘列宁学’的学术谱系;理论观点及其批判”(13BKS00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038
【正文快照】: 1914-1915年间,列宁转向黑格尔哲学研究,在瑞士伯尔尼写下了大量读书笔记,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哲学笔记”。从斯大林主义极力贬低列宁的“哲学笔记”,抬高《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到后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内所作的种种“体系化”解读;从西方“列宁学”专家们早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干成俊;;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明特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陶庭马;方文;;论马克思哲学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3 张弘政;;哲学的科学与科学的哲学:唯物史观的致思路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梁树发;;科学“马克思学”的意义[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卞绍斌,张宏;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与本体论的当代形态[J];长白学刊;2003年04期
6 张盾;反现代性: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实意义[J];长白学刊;2004年01期
7 李文阁;;我为什么要提出“生活哲学”这个概念[J];长白学刊;2007年01期
8 李慧娟;;总体性与辩证法[J];长白学刊;2010年04期
9 邹文通;;新时期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谓的“消灭哲学”[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崔丽华;;试论人本主义总体性的特征[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孙正聿;;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史清竹;马克思货币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5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6 蒋志红;马克思的正义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董海浪;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小红;罗莎·卢森堡总体性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广海;“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D];北京大学;2011年
10 许勇为;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吸引力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2 陈宇剑;论马克思的“消灭哲学”命题[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3 常娟;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章燕妮;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及其实现路径[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5 王小波;试论马克思主义来源的三种类型[D];东华大学;2011年
6 刘贺;马克思与生态学思想的关系及其实践意蕴[D];河南大学;2011年
7 庄忠正;历史哲学还是历史科学[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清;詹姆逊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刘时松;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当代建构[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豆勇超;拉法格对唯物史观的阐释及其缺陷豆勇超[D];南京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清;黑格尔、中国学术和现代性[J];读书;2003年04期
2 林庆;黑格尔实践思想探析[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张小媚;论黑格尔现实观的政治意义[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4 王德贞;浅析黑格尔“具体”、“发展”原则[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张小媚;从黑格尔论“现实”中看其政治观[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年04期
6 石伶亚,黄飞泽;论黑格尔哲学关于生命的阐释[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庄桂成;黑格尔与20世纪中国“典型论”[J];江汉论坛;2004年03期
8 段向云;;马克思如何实现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孟宪婧;张慧君;;黑格尔辩证法的真正内涵[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丁恒星;李娟;;哲学终结了吗[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汐朋;胡亚军;;马克思与黑格尔知性观之比较[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2 张大卫;;“时代的囚徒”——重思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3 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系[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4 陈一壮;;黑格尔、方以智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5 徐卫红;;黑格尔国家神话中的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黄小洲;;论黑格尔的自由谱系学[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王福生;;从思辨到革命——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李鹏程;;论黑格尔宗教哲学的形而上学建构[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杨善解;;论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及其演变——兼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10 陈涯倩;;试论共同体的宗教本质[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项熹;黑格尔:一种最新的阐释[N];光明日报;2002年
2 严兆军;黑格尔的现代形象[N];文学报;2002年
3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俞吾金;“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的方法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许纪霖 本报记者 陈菁霞 整理;“中国时刻”背后的黑格尔式命题[N];中华读书报;2013年
5 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哲学系 孙宁;从黑格尔式的外衣中解放出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南开大学哲学院 齐艳红;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与历史主义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张世英(北京大学教授);勾画黑格尔的现代性形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8 于涛 赫尔辛基大学哲学系、南开大学哲学学院;宗教不应成为国家的统治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朱志荣;黑格尔美学研究的典范[N];中华读书报;2013年
10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郑忆石;黑格尔哲学之光折射近代俄罗斯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峻;国家与革命:黑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的历史性解答[D];吉林大学;2011年
2 庄振华;黑格尔的历史观[D];复旦大学;2010年
3 李莹;黑格尔的个体性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福生;从思辨到革命——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D];吉林大学;2004年
5 丁三东;论黑格尔的自由谱系[D];武汉大学;2005年
6 徐晓庚;黑格尔关于造型艺术一般问题的考察[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7 章忠民;黑格尔的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2年
8 朱长兵;黑格尔真理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张宗艳;黑格尔思辨概念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孙旭武;现实与逻辑——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及其意义[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妍;黑格尔“反思”思想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罗健;黑格尔的绝对与有神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泽天;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超越[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晓永;改革开放以来的黑格尔哲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5 王丹;论黑格尔的教育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6 周振权;黑格尔知识理论新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黄颖;黑格尔自然美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晟滔;艺术美的哲学底蕴——黑格尔《美学》第一卷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静;黑格尔艺术理论的当代价值[D];河北大学;2007年
10 潘中伟;黑格尔辩证法批判[D];河南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3732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373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