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我国劳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社会法反思

发布时间:2018-02-01 10:22

  本文关键词: 劳资集体协商 “第三代”社会法 社会法 集体劳动关系 出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劳动者要求改变劳动从属性的诉求和行动是推动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型的原动力,中国劳动关系的从属性并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我国特殊政治、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劳工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的缺失决定了以"劳动三权"为核心的集体谈判很难成为我国劳资集体协商的制度安排。中国劳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构应当以全球正在实践和探索的"第三代"社会法为制度基础,充分发挥社会法的社会保护与社会促进的双重职能,坚持"工会代表制度"与"劳资双方制度性交流机制"的有机统一。
[Abstract]:The demand and action of laborer to change the subordinate attribute of labor is the motive force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ividual labor relation to collective labor relation. The subordinate attribute of Chinese labor relation is not the natural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t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our spe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The lack of labor subject status and subject consciousness determines the "three rights of lab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system in China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hird generation" social law which is being practiced and explored all over the world.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dual functions of social protection and social promotion of social law and adhere to the organic unity of "trade union representativ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institutional exchange between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作者单位】: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法学院;江西省共青城市检察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公共规制的社会可接受性及实现路径研究”(13CFX009) 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度青年基金课题“经济法主体理论及其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应用研究”(FX1413)
【分类号】:D922.5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劳动关系正处于一个由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工会为主导的劳资集体协商制度在集体劳动关系的构建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囿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目前的劳资集体协商制度远未实现和谐劳资关系的应有功能。对此,理论界展开了颇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许叶萍;石秀印;;中国集体谈判的困境与中国的一统制传统[J];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2 王春福;;文化价值的异质性和同构性与政治体制改革[J];理论探讨;2013年03期

3 袁立;;“倾斜”抑或“一元”:劳动权法律保护机制之理性选择[J];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06期

4 陈步雷;;社会法的功能嬗变、代际更替和中国社会法的定位与建构[J];现代法学;2012年03期

5 卢汉龙;;社会政策转型:从消除不平等到生产性的要素[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薛冰;;拓展合作秩序:创新社会管理的新途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09期

7 常凯;;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婴虹;论农民利益的缺失——从国家与农民契约关系的角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鲁英;;实现农民的体面劳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伦理诉求[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0期

3 李雪彦;;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在基层农村的形成障碍及理性消除[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4 胡国胜;;建国60年来中共领导开展纪念活动的基本经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姚宏志;苏海舟;;比较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及其创新——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遭遇与在中国的勃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王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姜仿其;;解放政治思想是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前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刘文,吕世伦;论权利意识与法治[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9 陈杨;;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考察[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10 王春业;;宪法及其生成的经济分析——宪法产生的非文化解读[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光骏;;论当前宪政制度下的独立行使检察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伍俊斌;;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王淑芹;;博弈均衡理论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4 施雪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5 许红梅;;十一、国有企业特殊社会责任研究——以中国移动为例[A];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建武;;论社会主义民族化的理论依据[A];毛泽东研究总第3辑2008年第1辑[C];2008年

7 黄书进;史国枫;;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8 陈力丹;;从历史到现实,党报头条领导人活动消息的演变[A];新闻教学与学术研究[C];2011年

9 易承志;;中国的城市化、国家建设与农民公民权保障:关系与路径[A];上海青年政治学论坛(2012)论文集[C];2012年

10 赖佩媛;;我国基层政治参与的改进与重构[A];遵义市基层组织与基层民主建设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宋兰旗;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胡继立;企业控制权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敬然;政府分权下大学自主的实现[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瑜;西方发展观研究:理论探微·殊异甄析·启迪价值[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亚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宋晓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小伟;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陶敏;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实践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庆丰;改革开放进程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说服力初探[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任晓迪;利益集团对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陈炷响;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李爱红;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刘勇;中国共产党对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探索及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任婉丽;中国共产党对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探索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玉娟;乡镇党代会常任制下党代表作用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世伦;马金芳;;社会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北方法学;2007年06期

2 于永龙;论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J];当代法学;2002年12期

3 冯彦君;劳动权的多重意蕴[J];当代法学;2004年02期

4 任洁;;唯物史观视野中的文化与制度变迁关系论纲[J];东岳论丛;2010年11期

5 钱叶芳;;保护不足与保护过度——试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倾斜保护的“度”[J];法商研究;2007年03期

6 沈同仙;劳动权探析[J];法学;1997年08期

7 陈步雷;;以劳权看待发展——劳权的权利论与功能论的多维度解释框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乔健;郑桥;余敏;张原;;迈向“十二五”时期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和政策取向[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郭树清;;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6期

10 李雄;刘山川;;论我国平等就业权重构的必然性[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竺效;关于“社会法”概念探讨之探讨[J];浙江学刊;2004年01期

2 林嘉;;社会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使命[J];法学家;2007年02期

3 钱继磊;赵晔;;社会治理视野中的社会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汤黎虹;;社会法的范畴与体系[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5 察赫尔;孙汇琪;;国际与欧洲社会法[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6年06期

6 王为农,吴谦;社会法的基本问题:概念与特征[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11期

7 郑尚元;社会法的定位和未来[J];中国法学;2003年05期

8 单飞跃,甘强;社会法基本范畴问题析辩[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竺效;社会法中的“社会”[J];法学;2004年05期

10 赵红梅;社会法代表性学说之评析与展望[J];法学;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朱晓U,

本文编号:1481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481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b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