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两委”选举中派系贿选现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 村庄派系 选举操纵 贿选 制度建设 出处:《政治学研究》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农村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庄派系在农村社会文化网络和利益诱导的特定背景中产生,并具有政治属性。这一政治属性主要表现为村庄派系参与村"两委"的选举竞争和利益博弈,并以贿选的方式操纵选举。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村庄派系之间的力量对比均衡格局和利益博弈激发了选举的竞争性。村庄资源越丰富,派系力量对比越均衡,选举的竞争性就会越强,派系精英即竞选者越有可能利用制度上的某些缺陷通过贿选方式操纵选举,从而掌握村级权力,实现派系利益目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产生的村庄派系和贿选现象已经成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障碍。必须进一步完善村级管理制度,特别是村级项目招投标管理和村务决策制度,细化其中的运作程序,加强与其相配套的监督机制建设,防止串标和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出现,铲除派系形成的土壤。同时,加大对派系贿选行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强化对派系贿选行为的约束,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olitics and economy, the village faction emerged in the specific background of social and cultural network and interest induction in rural areas. And it has political attribute. This political attribute mainly shows that the village faction participates in the election competition and the benefit game of the village "two committees", and manipulates the election by the way of bribe election. In the election of the village "two committees", The more resources the village has, the more balanced it is, the more competitive the election will be. The more likely the factional elite is, the more likely they are to use some of the system's flaws to manipulate elections through bribery, thereby seizing village power. The phenomenon of faction and bribery in villages under certain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within a certain scope has become an obstacl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rural areas, and the village-level management system must be further improved. In particular, the village-level project bidding management and village affairs decision-making system, the refinement of the operational procedures therein,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corresponding supervisory mechanism, the 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in the form of bundling and abuse of power for personal gain, and the eradication of the soil formed by fac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punish and crack down on factional bribery, strengthen the restraint of factional bribery,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grassroots democracy.
【作者单位】: 杭州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分类号】:D422.6;D26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思红;;村民委员会选举中贿选的内在逻辑[J];东南学术;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李庆真;乡村情缘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效应[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李远行;大共同体本位?小共同体本位?——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性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何宏光;李远行;;中国社会语境下关系网的发生、运作和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任丙强;家庭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对马克斯·韦伯观点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陈亚鹏;李向利;;中国信用制度的法理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贾莉莉;徽州民居村落聚居形态的有机更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8 李改维;李蒙;;传统村落公共开敞空间的特征分析——以陕西党家村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9 蒋艳;;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10 王云飞;李庆连;;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社会秩序的确立——从农民法律意识谈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景新;麻勇爱;詹静;;江南村落土地的产权分化与制度安排——基于诸葛古村落土地契约文书的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王汝能;;发展检察文化促进执法规范的思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陈景信;;我国农村家庭关系弱化分析及其现实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甘超英;;“三农”问题的若干宪法观察与思考[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5 周怡;;文本建构过程的竞争:行动者、关系和制度——转型经济中的“地方社会”模型(以温州“农民建镇”为例)[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6 南豪峰;;乡村病人的医治:神祗、社会资本与医学专家的共同参与[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周贤润;;屯堡族群通婚圈的社会人类学考察[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豪;;从理论构建到客观事实: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分层研析——以冀县为中心的考察[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9 杜靖;;五服-姻亲与宗族——一个汉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10 文必正;;中国特色产业集群关系营销的理论探索[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9 赵鑫;组织创新氛围、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行为[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冬梅;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超;编码方式、自我构念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肖易儒;林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张t,
本文编号:1495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495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