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创造社作家作品中的日本想象
发布时间:2018-04-15 04:31
本文选题:创造社 + 日本想象 ; 参考:《内蒙古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以初期创造社的几位作家为对象,以他们的小说创作为重点,研究其早期作品中的日本想象。文章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来进行阐述分析。首先,具体分析其作品中的日本想象,将其概括归纳为以下三类想象,分别是日本的自然风光想象、现代文明都市想象以及日本人想象,其中日本人想象是主要论述的对象,尤其是作家笔下鲜活的日本女人想象。通过对这几类日本想象进行宏观概括,不难发现,几位作家笔下的日本想象呈现出了明显的共性,那就是无论是哪一类的日本想象,均被作家赋予了强烈的主观情感,具有了特定的象征指示意义,成为了作家主观精神层面建构出来的象征物。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共性之下,由于作家情感经历、价值体系、创作风格等影响,这些日本想象在保持共性的同时又各具差异性,这也是文本不能忽视的闪光点之一。其次,通过对作品主题的解读,不难发现“恋情”主题是这些作品所共有的特征,并且每一段恋情都以悲剧收场。仔细研读,可以发现这是作家有意为之,作家想通过看似轻松的“恋情”主题来承载自己沉重又充满磨难的“救国之志”,这样“以情诉志”的写作手法,使得每一段恋情都被作家赋予了政治意义,恋情的开始、发展与结束的过程,正是作家为了救国而自强、迷茫与遭受挫败的历程。用“恋情”来抒写“政治抱负”,含蓄鲜明又不过于沉重。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透过这些日本想象,整体把握作家对于日本的宏观态度以及通过观察日本得到的关于建构现代化中国的反思。当作家踏上东洋岛国,日本于他们来说就是可触可碰可感的直接存在,也正是因为这样多维度的接触,他们发现眼前的日本远非他们在中国所间接了解的那样,进而引发了他们的反思,通过日本这面“他者之镜”,他们意识到中国的救国之路无法复制日本以及任何一国的改革之法,中国的糜烂源于内部机制,改革需要直接切入肿瘤,腐朽的政治、经济、封建伦理道德以及落后自闭的民族国民性,都需要从根源彻底摒弃并加以变革。反思之后日本于他们眼中便以另一番集体想象物的形象出现,对于这个在文化上很大程度滋养他们却又在战争中肆无忌惮凌辱中国的日本,他们无法分明决绝的报以亲近或痛恨。从文化角度审视,作家受到了日本文艺思潮以及民族文化的很大影响,感情上对其报以亲近感;从民族角度审视,在祖国面临灭族瓜分的危机下,这种民族仇恨感以无法遏制之势喷薄而出,直白的呈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于是,在日本侵略者屠杀的铁蹄之下,在东洋文化之风的渐染下,作家宏观的日本观便可以概括为文化上的亲近感与民族上的仇恨感相交融。 通过文本来分析想象,通过想象来研究作为他者的日本,进而透过这面他者之镜达到自我反省,在自我与他者的互动中,解析作家的情感,概括作家的日本观及现代化中国观,具有现实意义与时代精神,不仅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也保留了一份珍贵的记忆。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长安;李樵;;前期创造社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申洁玲;试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日本形象[J];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03期
3 吴妍妍;郭沫若小说中的日本形象[J];郭沫若学刊;2005年03期
4 唐世贵;郭沫若与日本文学[J];郭沫若学刊;1996年04期
5 于宁志;论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和审美价值[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6 陈龄;;“创造社”成员的留日活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7 王玉珠;;浪漫主义思潮与前期创造社文学的感伤情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8 任文贤;;张资平身边小说《木马》的解读[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段水红;;试论郁达夫《沉沦》中的日本形象[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04期
10 顾国柱;;论郁达夫与日本“私小说”[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本文编号:1752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752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