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2 11:03

  本文选题:多元文化 + 政治认同 ; 参考:《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社会转型的进程,此后,我国社会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人们的利益意识开始觉醒,整个社会的活力被激发出来,从这一刻起,我国社会的文化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原来一元化的文化结构开始松动。市场化改革以后,我国社会转型加速,利益主体日益多样化,我国融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步伐加快,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在我国社会扎根,多元文化格局逐渐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动,大学生作为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最活跃的群体,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养成与维系都面临新的挑战。本文认为,大学生政治认同关系到党长期执政的青年基础是否稳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关系到我国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因此,调查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包括对国家的认同、对党的领导和执政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三个认同虽然分别居于各自内容,但又具有统一性,核心是对党的领导和执政的认同。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即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认同,是对党领导人民创建这个国家、建设这个国家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即对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就是说,三个认同统一于对党的认同。为了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养成与维系,就必须有目的地开展政治认同教育,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接受、认可和内化对党的支持、热爱和追随。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党的历史和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教育。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要根据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发生的内外机理,结合当前多元文化的挑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教育是养成的手段和过程,养成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交往理论,政治学的政治认同理论,社会学的认同理论,心理学的认同理论等方面汲取理论资源。新中国的青年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经历了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的创立时期,改革开放初期的新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继续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改革调整和全面发展等多个阶段,积淀了一系列的历史经验,包括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定不移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积极建设有利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校园文化、不断改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方式方法、切实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等。多元文化影响着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影响着大学生对政治认同教育目标的认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推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与养成,首先,要确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目标与原则。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目标是由四个递进的层次构成的,即要形成和巩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养成和维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传播者、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要遵循方向性、人本性、继承性、借鉴性、实效性等原则。其次,要建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宏观策略,主要是用“三个自信”引领政治认同教育的方向,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消解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不断推进我国政治经济发展,为政治认同教育创造条件。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具体对策,包括推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深化与模式优化、拓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渠道与途径、创新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载体和平台、优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环境。
[Abstract]: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opened up . After that , our society ' s original interests pattern has been broken , people ' s interest consciousness has begun to wake up , and the vitality of the whole society has been aroused . The college students ' political identity education is composed of four progressive levels :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 the new exploration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 up , the reform and adjustment in the new stage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 up , the reform and adjustment of the new stage of the new century , the reform and adjustment of the new stage of the new century ,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theoretical system .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d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political identity education , the concrete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 political identity education include promoting the content deepening and pattern optimization of political ident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 expanding the channels and ways of college students ' political identity education , innovating the carrier and platform of college students ' political identity education , and optimizing the environ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 political identity education .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忠甫;;论基层的政治认同[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孔德永;;政治认同的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薛中国;;政治认同概念解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孔德永;;当代中国社会政治认同问题研究刍议[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程波辉;;论构建现代政治认同的政治基础[J];铜仁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刘包产;;当前中国政治认同问题研究述评[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7 胡岳鹏;倪大伟;;政治认同与利益表达相关性探析[J];前沿;2008年07期

8 李雪彦;;政治认同: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杨华;吴素雄;;政治认同的社会基础:从权力结构均衡考察[J];浙江学刊;2010年06期

10 谢海军;;中国政治认同困境产生的多元路径及其分类治理[J];前沿;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自强;;“创造性政治”视角下农民政治认同的现代性转换[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2 周敏凯;;政治认同建构与和谐社会建设[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方旭光;;政治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4 袁文伟;;扩大公民权利 强化政治认同[A];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历程与经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党史分会场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薛中国;关于“政治认同”的一点认识[N];光明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白乐;学者建议 欧洲公民学习欧盟语言促进政治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齐卫平;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接续”与“重构”[N];学习时报;2012年

4 黄铸;中华民族应该坚持何种政治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3年

5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孔德永;动态理解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陈春燕 戴玉;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新途径[N];吉林日报;2010年

7 王岳川;精神对峙与价值滑动[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李欣宏 刘佳祥 田长春;信息化条件下心理动员面临新挑战[N];中国国防报;2008年

9 记者 姚学文;创新活动载体 力戒形式主义[N];湖南日报;2009年

10 扬州市江都区法院院长 袁江华;核心价值观促进法院科学发展[N];江苏法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素华;对政治认同的功能和资源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3 孔德永;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韩晓峰;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张国平;当代政治认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元修成;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薛中国;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贝贝;社会转型期中国公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马冰冰;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治认同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程波辉;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重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璐;利益、制度与价值—政治认同的逻辑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孟令辉;城乡政治认同比较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王志超;网络空间中公民政治认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高雅;政治认同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郎翠艳;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的实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俊伟;当代大中学生政治认同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张晓妍;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政治认同[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783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8783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9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