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开明国语课本》的图文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11 12:30
【摘要】:民国时期,正值中国思想文化全面转型的巅峰时期,这种转型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教育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渗透与体现。教育,尤其是呈现了这一现代性全面转型的基层教育,在国难当头、时局动荡的民国时期的教化和普及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开明国语课本》①是一套影响深远的教科书,除了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之外,它自身所蕴涵的现代性因素对于民国时期教育转型、文学文化转型的研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鲜明例证。但在已有的开明本研究成果中,大多倾向于学科教学或者教育史学方面,专注于《开明国语课本》本身的初级语文教材的价值考量,对其所隐含的现代性因素方面的关注与研究较少涉及。本论文的研究着眼点是《开明国语课本》的图文叙事,通过对开明本的图、文以及它们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来探讨其对于现代文学转型、文化转型的回应,进而探究在开明本中现代儿童是如何被发现的,现代读者是如何被培养的,现代国民是如何被重塑的,现代民族是如何被凝聚的。本论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为正文,共分成三章,第一章:图与文的叙事,第二章:图与文的关系,第三章:图文叙事的现代性建构。第三部分是结语。本论文认为《开明国语课本》中的插图不仅是一种美育式的教育方式,而且也体现了对于现代儿童的重新发现。开明本中白话的普及以及题材、文体的拓展新变,是对现代文化转型的回应。图与文的互动隐含了对于现代读者的培养。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汇聚为对于现代国民的重塑以及现代民族的建构和凝聚。本论文的研究点虽小,但是笔者力图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为开明本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同时也是值得关注的研究视点。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was the peak period of the overall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which was permeated and reflected to different degree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even educational aspects of China. Education, especiall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which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it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lighten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turbulent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face of the national disaster. The enlightened Mandarin textbook 1 is a set of textbooks with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addition to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 the modernity factor contained in it is also a clear exampl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owever, most of the existing results of this study tend to focus on the subject teaching or educational history, focusing on the value of the primary Chinese textbooks of the enlightened Mandarin textbook itself. There is little concern and research on its implied modernity factors. The research focus of this thesis is the graphic and textual narration of enlightened Mandarin textbook.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picture, text and their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the enlightened text, this paper discusses its respons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en it explores how modern children are discovered, how modern readers are cultivated, how modern citizens are reshaped, and how modern nations are condensed in the enlightened book.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par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is the narrative of graph and text, the second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ph and text, and the third i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ty of graphic narrative. The third part is the conclusion. This thesis holds that the illustrations in enlightened Mandarin textbook are not only a for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but also reflect the rediscovery of modern children. The popularization of vernacula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 matter and style are the response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ultu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ictures and texts implies the cultivation of modern readers. And all of them finally converg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modern people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cohesion of modern nation. Although the research point of this thesis is small, the author tries hard to see the whole through a small part, see microscopic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it provides a new and worth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the enlightened version at the same time.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公亮;现实性与现代性:哲学的内在精神及人文视野[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连连;大众文化的现代性及其内在矛盾探讨[J];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3 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李宏图;现代性的形成和扩展——17、18世纪的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5 彭南生;近代工商同业公会制度的现代性刍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6 周宪;现代性的张力:从二元范畴看[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5期

7 毛燕武;试论民国时期杭州电织业同业公会的现代性[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张卫中;90年代中国城市小说的现代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林广泽;“自由写作”与“现代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张彭松,王雪冬;论两种“现代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俞吾金;;坚持现代性:历史大错位中的价值选择[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王锐生;;作为现代性的以人为本[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家琪;;现代性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发言提纲)[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邵龙宝;;如何看待我们的文化传统——兼论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联姻与勾连[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5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6 杨成波;;现代性与中国现代化[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邹诗鹏;;全球现代性重建与中国文化转型[A];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新自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12年

8 陈红玉;;设计与现代性[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陆静;;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章益国;;一还是多、同还是异——“东亚现代性”思潮略说[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汝伦;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共谋关系[N];文汇报;2002年

2 王庆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现代性选择[N];光明日报;2007年

3 张清民;文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高名潞 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和建筑史系教授、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现代性的中国逻辑:整一现代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 陈翔勤;现代性的时间分析[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朱红文;现代性与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7 ;重构中国式的另类现代性[N];文汇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陈菁霞;中国,一种新的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曾军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优雅的复活或对现代性的怀旧[N];文汇报;2014年

10 王绍培;福柯:不断尝试逃离“现代性”的牢笼[N];深圳特区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成山;历史与自由[D];吉林大学;2011年

2 黄红春;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366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2366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4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