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近代沈阳商埠地城区空间与建筑的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0 13:01

  本文关键词:近代沈阳商埠地城区空间与建筑的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1840开始至民国初年,中国在东西方列强的武力威逼下,先是被迫开放东南等沿海城市,继而被迫开放沿长江两岸的重要城市,最后被迫向内陆开放铁路沿线的重要枢纽城市作为万国通商口岸。在此背景下,作为中东铁路重要枢纽的沈阳,清政府为了能够在商埠地内保有一定程度的自主行政管理权限,决定自主开埠。自1908年正式开埠以来,商埠地便成为沈阳城市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作为西方列强在沈阳居住通商之地,这里是联系沈阳与西方的一个窗口,先进美观舒适的建筑在这里集中展示,很好地推动了沈阳建筑的近代发展;其次由于商埠地位于沈阳老城区和满铁附属地之间缝隙地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老城区的奉系势力和满铁附属地的日本侵略势力的缓冲地带。本论文的主体由五章组成:第一章,先是通过阐释近代沈阳城市与建筑地非进化式的板块来论述此文的研究意义,继而系统地总结了当前的已有研究和诸多不足,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有关的创新点;第二章,分别从艰难开埠、分期发展和市政制度化等多角度论述了近代沈阳商埠地的形成与发展;第三章,分别就近代沈阳商埠地城区“四片区——两中心”的非对称空间结构,四界的三种形态模式和其中的典型街区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在综合中国各类型商埠地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沈阳商埠地的特征形成之因;第四章,分别对近代沈阳商埠地的建筑形式特征、空间特征、技术特征和细部特征进行分析,并就它们形成的原因从文化、社会和设计施工角度加以论述;第五章,对沈阳商埠地对当代城市建设的影响分析当前的建筑遗产的保护现状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保护与开发相平衡的对策。研究过程中,本文本着严谨的史实态度,大量的论点论据均有史而发,即便是商埠地的建筑遗产保护,本文也是尽量找到其循序发展的历程,并以批判性的角度吸取其有利之面,摒弃其不利之面。并对像商埠地四界界址和面积等在文字方面存在较大争议的史实进行梳理辨析。同时为了尽量避免以往研究中大量存在的单一因果论问题,本文利用系统分析法对类似于商埠地的选址和建筑的发展等多发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研究创新上,本文秉着非求新而新,无论是建设制度化和建筑内廊演变,还是常见的政治、经济等发展影响,本文皆尽量通过具体分析论述其不同之处。
【关键词】:近代 商埠地 城区空间 建筑 遗产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13;TU-8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ct5-13
  • 第一章 绪论13-21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13-15
  • 1.1.1 从近代沈阳城市板块式扩张谈起13-14
  • 1.1.2 近代沈阳商埠地的研究意义14-15
  • 1.2 研究现状综述15-17
  • 1.2.1 近代沈阳城市与建筑的研究现状15-17
  • 1.2.2 近代沈阳商埠地的研究现状与不足17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7-21
  • 1.3.1 研究的具体内容17-18
  • 1.3.2 辩证统一的研究方法18-19
  • 1.3.3 创新点19-21
  • 第二章 近代沈阳商埠地的形成与发展21-47
  • 2.1 商埠地的形成21-32
  • 2.1.1 沈阳开埠的前夕21-25
  • 2.1.2 艰难的开埠伊始25-28
  • 2.1.3 商埠地的划界与分界28-32
  • 2.2 商埠地的分期发展32-36
  • 2.2.1 开埠局阶段的初步发展33-34
  • 2.2.2 商埠局阶段的快速建设34-35
  • 2.2.3 市政公所阶段的相对稳定35-36
  • 2.3 商埠地的市政与制度建设36-47
  • 2.3.1 市政管理机构36-38
  • 2.3.2 建设制度38-41
  • 2.3.3 市政设施41-47
  • 第三章 近代沈阳商埠地城区空间特征47-89
  • 3.1 商埠地的空间结构47-54
  • 3.1.1 商埠地的空间构成48-53
  • 3.1.2 商埠地“四片区——两中心”非对称的空间结构53-54
  • 3.2 商埠地城区空间的三种形态模式54-69
  • 3.2.1 正界的斜方格网模式54-58
  • 3.2.2 北正界的传统生长模式58-61
  • 3.2.3 副界与预备界的新式里坊模式61-69
  • 3.3 各具独特风貌的典型街区69-84
  • 3.3.1 领事馆区69-75
  • 3.3.2 南市场与北市场75-79
  • 3.3.3 金融街区79-82
  • 3.3.4 主要居住区82-84
  • 3.4 小结——商埠地的特征成因比较研究84-89
  • 3.4.1 规划管理滞后于早期建设84-85
  • 3.4.2 内陆铁路枢纽型城市商埠地85-86
  • 3.4.3 两股强大政治势力的缓冲地带86-89
  • 第四章 近代沈阳商埠地的建筑特征89-121
  • 4.1 建筑形式特征89-97
  • 4.1.1 “西洋文明”掩饰下的西洋建筑形式移植89-93
  • 4.1.2 本土文化对西方文化强势反抗下的中西合璧93-96
  • 4.1.3 “西洋文化”转译下伪满时期早期现代主义96-97
  • 4.2 建筑空间特征97-105
  • 4.2.1 院落式的外部空间特征97-99
  • 4.2.2 集中式的内部空间特征99-105
  • 4.3 建筑技术特征105-111
  • 4.3.1 建筑材料的新发展105-107
  • 4.3.2 建筑构造的新发展107-110
  • 4.3.3 建筑设备的新发展110-111
  • 4.4 建筑细部特征111-116
  • 4.4.1 柱式112-113
  • 4.4.2 开敞雨棚113-114
  • 4.4.3 阳台与露台114-115
  • 4.4.4 山花115-116
  • 4.5 小结:商埠地建筑特征的形成原因116-121
  • 4.5.1 文化的冲击与融合116
  • 4.5.2 社会的变动与发展116-118
  • 4.5.3 设计施工的专业化(外来设计师和本土设计师)118-121
  • 第五章 对近代沈阳商埠地建筑遗产的的保护与当代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121-135
  • 5.1 近代沈阳商埠地对当代城市建设的影响121-125
  • 5.1.1 当代城市建设对商埠地的破解121-125
  • 5.1.2 商埠地对当代城市建设仍然存在的影响125
  • 5.2 商埠地建筑遗产的“迟滞破坏>保护发展”保护现状125-129
  • 5.2.1 不断完善的保护机制125-127
  • 5.2.2 尚存的保护不足127-129
  • 5.3 商埠地建筑的保护对策建议129-135
  • 5.3.1“点——线——面”的分层重点保护129-130
  • 5.3.2“旅游开发+ 基建住宅建设”的多元历史街区振兴130-135
  • 参考文献135-139
  • 附录139-143
  • 作者简介143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43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实践工程项目143-145
  • 致谢145-146

  本文关键词:近代沈阳商埠地城区空间与建筑的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77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577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c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