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吉长地区朝鲜移民研究(1910-1949)

发布时间:2020-04-17 12:47
【摘要】:本文以吉林省吉林地区和长春地区(以下简称为吉长地区)为地域中心,论述了自清末以来朝鲜移民的迁移过程和朝鲜移民社会的形成。朝鲜移民过程分为4个阶段,从19世纪末到1910年“日韩合并”为朝鲜移民迁入吉长地区的肇始期;从“日韩合并”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夜为大量迁入期;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为朝鲜移民迁入的高潮期,从1945年东北光复到1949年为朝鲜移民的分布格局形成期。朝鲜移民在中国东北吉长地区,移民过程充满艰辛。政府制订的“禁止朝鲜移民越垦”、“强迫入籍”、“没收土地”等政策,限制了朝鲜移民的迁入。“九·一八”事变前受日本和奉系军阀的双重压迫,“双重国籍”、“归化入籍”、“驱逐移民”等政策,使朝鲜移民倍受摧残。韩国总督府和伪满洲国根据《在满朝鲜人纲要》,强迫朝鲜半岛的破产农民迁移吉长地区。日伪“满洲农业移民计划”、“集团移民和开拓民”计划等像枷锁一样,牢牢地捆绑了朝鲜移民。清朝末年吉长地区只有零散移居的朝鲜移民,20世纪20年代后吉长地区的朝鲜移民增速很快。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朝鲜移民为10112人,1930年为17732人,1936年为65133人,到1943年猛增至20万人。居住的范围也从“小散居”到“农村村落”,形成了朝鲜人生活共同体。城市中的朝鲜移民在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分布和构成有较大差异,职业也不尽相同。城市与农村朝鲜移民的生存状态不同。居住在城市的朝鲜人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都是小企业和小手工业者,也有公务人员和警察。在长春市和吉林市还有一些官员,他们生活比较稳定,有条件定居下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朝鲜移民,一般都是亲日派,走上了协助日本殖民统治的道路。多数下层朝鲜人和农民仍未能改变殖民身份,没有改变受地主和日本压迫和摧残的命运。在军阀统治时期,他们即是韩国人,又是日本人,受到双重国籍的制约。在伪满洲国他们既是伪满洲国公民,又是“日本臣民”。从表面上看朝鲜移民享受了“日本帝国臣民”、“二等公民”的待遇,实际上大部分朝鲜人没有解决国籍问题,受尽了日伪的盘剥和奴役,在民族认同和与国家认同的混乱中、在侵略与抵抗的缝隙中艰难地维持生活。朝鲜移民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是艰辛劳作的过程。他们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改良水稻品种,自发修建简易水利工程,在吉长大地上开垦出大片水田,改变了当地民众的生活食物元素,为当地的土地开发和社会发展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为吉长地区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吉长地区的朝鲜移民秉承民族传统,重视教育。从移民初期就开始创立各种学校,创办的形式多样,有社会团体、民众自筹、宗教、独立运动等多种办学模式。由于经费不足和日伪的干涉,学校也是时办时停,很难维系。虽然如此,这些学校传承了民族精神,学习了知识和文化,宣传了共产主义思想,培养了反日后备力量。1919年朝鲜三·一运动以后,一些爱国志士转移到了中国东北。20年代后,吉林市是朝鲜反日斗争的核心地区,朝鲜的爱国人士经常往来于吉林与上海之间,成立各种民族独立团体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不懈的斗争。民族独立团体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始终处于分裂状态。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大部分民族主义者向日伪妥协,一部分优秀分子加入了共产主义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进行反日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国破家亡的共同经历,使朝鲜移民与中国东北民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在吉长地区开展秋收与春荒斗争,建立磐石抗日游击队,创立玻璃河套、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加入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抗日,为最后夺取全面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朝鲜人深受政治土匪的迫害,国民政府没收他们的资产,大部分城市移民返回朝鲜国内。留在吉长地区的朝鲜人青壮年积极参军,为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朝鲜移民,自1927年成立中共满洲临时省委以来,就把朝鲜人视为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中国人民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朝鲜移民成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信河;严圣钦;;苏联朝鲜人社会(上)[J];民族译丛;1983年05期

2 严圣钦;吴莲姬;;海外朝鲜人的分布及其实际情况[J];民族译丛;1994年01期

3 陈景彦;二战期间日本对朝鲜劳工的征用[J];文史杂志;1998年04期

4 周小川;;旧主情怀——中国人眼中的朝鲜(1895年—1945年)[J];世界博览;2009年04期

5 叶永烈;;真实的朝鲜:“无税国家”[J];晚报文萃;2010年19期

6 Eric Lafforgue;;朝鲜人[J];看历史;2011年12期

7 潘石屹;;朝鲜行漫记[J];视野;2013年10期

8 王星;;在朝鲜如何上网[J];意林;2013年15期

9 王彤;;朝鲜 遥远的目光[J];中国民族博览;2003年Z1期

10 郭荐;;走进真实的朝鲜[J];东西南北;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岩;;试论朝鲜近代对华观的嬗变[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2 金成镐;;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发表论文、资料目录[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3 刘英;;冷战起源时期的苏联之朝鲜政策研究——俄罗斯及中亚朝鲜学研究分析[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权赫秀;;中国的朝鲜史研究与教学:历史的回顾与基于现实的展望[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三辑)[C];2011年

5 宋健;;“三一”运动时期朝鲜“民族代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三辑)[C];2011年

6 李花子;孙泓;;2011年研究会学术年会纪要[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三辑)[C];2011年

7 李花子;;中国朝鲜史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及第九届会员大会纪要[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C];2013年

8 杨昭全;;建国60年来我国的朝鲜·韩国史和中朝、中韩关系史研究综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9 王宜胜;;朝鲜战争中的冲突管理问题分析[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10 石源华;;韩国独立运动研究百年中文论著评析[A];“韩国临时政府在中国(杭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家华;到朝鲜去发财[N];经理日报;2004年

2 张 辉;朝鲜市场不能仅看表面[N];中国信息报;2005年

3 段宇宏;“朝总联”:日本领土上的朝鲜“王国”[N];国防时报;2010年

4 [美]彼得·贝克 吕虹 编译;朝鲜能否走上改革开放之路[N];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陈勇;雇个朝鲜工人[N];经济观察报;2012年

6 张伟勋;朝鲜经济调整 酝酿重大突破 [N];中国贸易报;2005年

7 任力波;朝鲜开始推祟品牌[N];发展导报;2005年

8 文家华;朝鲜开放力度大 中国民企机遇多[N];经理日报;2004年

9 华勇 迟洪江 沈嘉禄 席斯 韩曰田 姬新龙 任力波;淘金朝鲜时机已到?[N];江苏经济报;2004年

10 张志晓;浙商推开朝鲜商业大门[N];世界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健泽;吉长地区朝鲜移民研究(1910-1949)[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郑信哲;在日朝鲜人历史及其现状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3 张雨雪;朝鲜使臣笔下的饮食中国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4 金炳镇;14世纪-17世纪中叶朝鲜对明和日本贸易关系史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5 毛吉康;近代朝鲜半岛中立问题研究(1882-1905)[D];复旦大学;2010年

6 朴婷姬;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社会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7 朴今海;日本对东北朝鲜人的殖民主义教育政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8 陈放;朝鲜与女真、满族诸政权关系变迁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9 潘晓伟;俄国对朝鲜政策研究1860-1910[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刘广铭;朝鲜朝语境中的满洲族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颀;清代东北流人教育活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年

2 刘\,

本文编号:26308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6308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3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