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两京城市选址布局与城市规划设计的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0-04-17 22:34
【摘要】:作为统治者的政权所在地,都城的兴建历来是“国之大事”,都城的选址与城市布局关系到王权巩固与国家发展,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中国古代,都城是伴随国家产生而出现的,是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中心。一个都城就是一个国家的缩影,它高度集中了国家的经济、科学和文化成就,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文化的精华。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我国都城选址与城市设计最终定型与孕育变革的时期,初唐的长安城到中唐时期的洛阳城合称“两京”,城市规模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堪称古代都城的典范,而且两京的设计布局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哲学、美学观念和文化形态,为后来历代王朝都城选址和城市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通过对唐代两京选址和城市设计的背景依据及影响选址布局的原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化在古代都城与建筑设计中,体现在选址布局、城市功能、环境装饰和美化等各个方面。它是精神的一种物化,同时也是精神的一种凝练和升华。用设计学和历史文化学的理论对唐代两京选址与城市设计进行诠释,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都城的意义并不只是局限在兴废,是一定历史时期兴废的标识。第二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及价值取向,统治阶级的好恶,可能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某种特殊历史环境下使文化发展主流发生偏移,但这种偏移在很大程度上与政治环境是分不开的。第三,城市设计虽以区分市民阶层、生产组织和生活方式为出发点,但从根本上说,是在维护统治前提下彰显等级制度的行为。第四,中国古代都市生活,固然依据于王朝的盛衰,但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尤其是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王朝的经济重心的变迁不无关系。第五,封建经济体制内部结构的调整,取决于封建社会内部运行的规律,即使是受到统治阶层的限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影响,这正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人间正道是沧桑!第六,一个城市能够成为都城所在地,是有多种因素的,其中地理条件是最重要的,经过人为的设计及改善、利用,它的作用就更为显著。
【图文】:
是联系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路线。在水路方面,渭河、漕渠和成国渠,与陆路交通网的辐射格局一样,形成长安城内城外便利的水上交通。汉唐间,外患主要来自西北和北方,以及随着西北和北方势力增多,造成关中和中原地区粮食日渐紧张,需要东南和巴蜀地区予以一定的补给,因此,定都长安,既可以防御外敌,又可以有效地控制全国。洛阳在这一时期也由于不断修人工渠道,水陆交通均很便利,沿伊、洛二水入黄河,向东可以到达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通过鸿沟可以通往江淮各地,逆黄河而上,往三门峡,北到河东,西到关中。在陆路方面,黄河南北两岸都有东西交通大道,洛阳正好在黄河南岸东西大道的中点位置,从这里向东可以到滨海,向西经函谷关和潼河到关中和西北广大地区。汉魏时期,渡过黄河经过轵(今济源)、温(今温县)、邯郸(今邯郸市),沿太行山东纵贯南北的大道,可以引到今北京地区以北的游牧民族地区,向南可以到达南阳和江汉平原。如图(2-1)
占有一坊的面积。南市和西市位于洛阳城的西南方向,也占有一坊之地。此外潜渠、运渠和通济渠分别临近于三市,交通便捷且有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如图(4-2)①(唐)魏徵等撰.隋书[M].中国:中华书局,2008.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U984
本文编号:2631382
【图文】:
是联系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路线。在水路方面,渭河、漕渠和成国渠,与陆路交通网的辐射格局一样,形成长安城内城外便利的水上交通。汉唐间,外患主要来自西北和北方,以及随着西北和北方势力增多,造成关中和中原地区粮食日渐紧张,需要东南和巴蜀地区予以一定的补给,因此,定都长安,既可以防御外敌,又可以有效地控制全国。洛阳在这一时期也由于不断修人工渠道,水陆交通均很便利,沿伊、洛二水入黄河,向东可以到达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通过鸿沟可以通往江淮各地,逆黄河而上,往三门峡,北到河东,西到关中。在陆路方面,黄河南北两岸都有东西交通大道,洛阳正好在黄河南岸东西大道的中点位置,从这里向东可以到滨海,向西经函谷关和潼河到关中和西北广大地区。汉魏时期,渡过黄河经过轵(今济源)、温(今温县)、邯郸(今邯郸市),沿太行山东纵贯南北的大道,可以引到今北京地区以北的游牧民族地区,向南可以到达南阳和江汉平原。如图(2-1)
占有一坊的面积。南市和西市位于洛阳城的西南方向,也占有一坊之地。此外潜渠、运渠和通济渠分别临近于三市,交通便捷且有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如图(4-2)①(唐)魏徵等撰.隋书[M].中国:中华书局,2008.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U98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波;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栾晓丽;;关于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3 李小波,李强;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J];城市规划;2000年09期
4 梁江,孙晖;唐长安城市布局与坊里形态的新解[J];城市规划;2003年01期
5 姜华,张京祥;从回忆到回归——城市更新中的文化解读与传承[J];城市规划;2005年05期
6 朱启智;杨君顺;;儒家思想对传统建筑设计的影响[J];电影评介;2009年23期
7 徐冰;;关于中国古建筑的布局和构件的简述[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5期
8 曹鸿英;;儒家文化中的和谐观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9 林文棋;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思想及启示[J];规划师;2002年05期
10 朱超;;简述唐长安城供水与排水系统[J];才智;2009年3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志红;唐长安城市景观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313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631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