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人民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06:24
邓小平对中国、中国人民和世界社会主义的最大贡献就是改变了教条化的社会主义做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焕发了社会主义的活力和生命力,使我们大踏步地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邓小平人民观指导下开辟的,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邓小平人民观的具体实践途径。从20世纪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来看,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未能在具体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目标:人的幸福、自由与全面发展置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首要位置,更未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与主体的核心思想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全过程。由于在社会主义发展中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被忽视,导致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教条主义盛行,对马克思所规划预见的社会主义外部特征迷信思想盛行,人民利益在这样的社会主义模式中长期无法得到保证。邓小平从建国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历经的曲折以及人民和个人所经受的坎坷中,提出社会主义发展必须与人民利益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回归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本旨:人的幸福与人的自由。而无论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或是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使社会主义与人民群众这两者在实际上日渐脱离,未能真正成为较为和谐的一体。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具体发展模式应有人民群众的自我实践来探索。人民群众的意愿往往代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向,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潮流。因而,不是忽略人民群众的意愿并且以教条的社会主义模式来束缚人民群众,而是在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来完善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同时,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还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能够加强、夯实、创新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人民观以及毛泽东的人民观是邓小平人民观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中国实践的迫切需要以及改革开放是邓小平人民观的现实依据。邓小平人民观的形成发展过程经历了法国勤工俭学至建国时期的萌芽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提出形成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南方谈话的成熟阶段。邓小平人民观以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其逻辑起点,以对人民定义与地位的界定为其科学基础,以深入人民、依靠人民为其思想导向,以人民幸福、人民富裕为其最终目标,以珍惜人民的创造性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为其实现途径,以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和以人民的实践决定发展方向为其根本基石,以教育人民和培育共产主义的人为其基本原则;它具有民族性,是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理论认识,是中国百姓摆脱贫困的理论;它具有战略性,使人民观上升到社会主义命运前途的高度,使人民观成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它具有时代性,是时代的视野与思考,吸取时代的精华;它具有辩证性,是对人民各个方面对立统一的全面认识。邓小平之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相继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邓小平人民观进行了丰富与发展。江泽民以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对邓小平人民观进行理论发展,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推动邓小平人民观的发展;胡锦涛以提出“以人为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邓小平人民观进行理论发展,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改善民生的实践推动邓小平人民观的发展;习近平以提出“中国梦”思想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邓小平人民观进行理论发展,以群众路线与反腐斗争的实践推动邓小平人民观的发展。邓小平人民观当代发展的思想特点是继承性、发展性、科学性。邓小平人民观的当代理论价值在于奠定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本基础。邓小平人民观的实践作用在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入21世纪。邓小平人民观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现实启示:解答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方向,指明了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学位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人、人民、群众、人民群众
1.2.2 人民观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4.3 辩证研究法
1.4.4 比较研究法
1.5 研究的目标与创新点
1.5.1 研究的目标
1.5.2 研究的创新点
1.6 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第二章 邓小平人民观产生的理论基础、历史依据与现实基础
2.1 邓小平人民观产生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思想
2.1.2 列宁的人民思想
2.1.3 毛泽东的人民思想
2.2 邓小平人民观产生的历史依据
2.2.1 社会主义的发展迫切需要正确的人民观
2.2.2 中国社会主义实践需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人民观
2.3 邓小平人民观产生的现实基础
2.3.1 改革开放的现实发展
2.3.2 人民群众对改革的积极参与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邓小平人民观的形成发展过程
3.1 法国勤工俭学至建国时期的萌芽阶段
3.1.1 法国勤工俭学时期的人民思想
3.1.2 民主革命时期的人民思想
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至“文革”结束的提出形成阶段
3.2.1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思想
3.2.2 “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思想的深化
3.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南方谈话的成熟阶段
3.3.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民观的成熟
3.3.2 南方谈话中人民观的完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邓小平人民观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4.1 邓小平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4.1.1 邓小平人民观的逻辑起点
4.1.2 邓小平人民观的科学基础
4.1.3 邓小平人民观的思想导向
4.1.4 邓小平人民观的最终目标
4.1.5 邓小平人民观的实现途径
4.1.6 邓小平人民观的根本基石
4.1.7 邓小平人民观的基本原则
4.2 邓小平人民观的基本特征
4.2.1 民族性
4.2.2 战略性
4.2.3 时代性
4.2.4 辩证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邓小平人民观的当代发展
5.1 江泽民对邓小平人民观的发展
5.1.1 江泽民发展邓小平人民观的现实依据
5.1.2 江泽民对邓小平人民观的理论发展
5.1.3 江泽民对邓小平人民观的实践发展
5.2 胡锦涛对邓小平人民观的发展
5.2.1 胡锦涛发展邓小平人民观的现实依据
5.2.2 胡锦涛对邓小平人民观的理论发展
5.2.3 胡锦涛对邓小平人民观的实践发展
5.3 习近平对邓小平人民观的发展
5.3.1 习近平发展邓小平人民观的现实依据
5.3.2 习近平对邓小平人民观的理论发展
5.3.3 习近平对邓小平人民观的实践发展
5.4 邓小平人民观当代发展的思想特点
5.4.1 继承性
5.4.2 发展性
5.4.3 科学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邓小平人民观的当代价值
6.1 邓小平人民观的理论价值
6.1.1 奠定了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基础
6.1.2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本基础
6.2 邓小平人民观的实践作用
6.2.1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2.2 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入21世纪
6.3 邓小平人民观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现实启示
6.3.1 解答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方向
6.3.2 指明了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6.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本文编号:2833340
【学位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人、人民、群众、人民群众
1.2.2 人民观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4.3 辩证研究法
1.4.4 比较研究法
1.5 研究的目标与创新点
1.5.1 研究的目标
1.5.2 研究的创新点
1.6 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第二章 邓小平人民观产生的理论基础、历史依据与现实基础
2.1 邓小平人民观产生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思想
2.1.2 列宁的人民思想
2.1.3 毛泽东的人民思想
2.2 邓小平人民观产生的历史依据
2.2.1 社会主义的发展迫切需要正确的人民观
2.2.2 中国社会主义实践需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人民观
2.3 邓小平人民观产生的现实基础
2.3.1 改革开放的现实发展
2.3.2 人民群众对改革的积极参与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邓小平人民观的形成发展过程
3.1 法国勤工俭学至建国时期的萌芽阶段
3.1.1 法国勤工俭学时期的人民思想
3.1.2 民主革命时期的人民思想
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至“文革”结束的提出形成阶段
3.2.1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思想
3.2.2 “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思想的深化
3.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南方谈话的成熟阶段
3.3.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民观的成熟
3.3.2 南方谈话中人民观的完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邓小平人民观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4.1 邓小平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4.1.1 邓小平人民观的逻辑起点
4.1.2 邓小平人民观的科学基础
4.1.3 邓小平人民观的思想导向
4.1.4 邓小平人民观的最终目标
4.1.5 邓小平人民观的实现途径
4.1.6 邓小平人民观的根本基石
4.1.7 邓小平人民观的基本原则
4.2 邓小平人民观的基本特征
4.2.1 民族性
4.2.2 战略性
4.2.3 时代性
4.2.4 辩证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邓小平人民观的当代发展
5.1 江泽民对邓小平人民观的发展
5.1.1 江泽民发展邓小平人民观的现实依据
5.1.2 江泽民对邓小平人民观的理论发展
5.1.3 江泽民对邓小平人民观的实践发展
5.2 胡锦涛对邓小平人民观的发展
5.2.1 胡锦涛发展邓小平人民观的现实依据
5.2.2 胡锦涛对邓小平人民观的理论发展
5.2.3 胡锦涛对邓小平人民观的实践发展
5.3 习近平对邓小平人民观的发展
5.3.1 习近平发展邓小平人民观的现实依据
5.3.2 习近平对邓小平人民观的理论发展
5.3.3 习近平对邓小平人民观的实践发展
5.4 邓小平人民观当代发展的思想特点
5.4.1 继承性
5.4.2 发展性
5.4.3 科学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邓小平人民观的当代价值
6.1 邓小平人民观的理论价值
6.1.1 奠定了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基础
6.1.2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本基础
6.2 邓小平人民观的实践作用
6.2.1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2.2 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入21世纪
6.3 邓小平人民观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现实启示
6.3.1 解答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方向
6.3.2 指明了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6.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本文编号:28333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33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