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尔—伍德命题”探究
本文关键词:“塔克尔—伍德命题”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多元化发展,各类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冲突日益尖锐,缺乏统一的道德规范进行衡量和约束,而面对日益凸显的“正义缺失”困境时,一种关于正义的道德规范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学者们围绕“马克思与正义”的议题展开持久的论战,罗伯特·塔克尔和艾伦·伍德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马克思捍卫“正义”的形象认同,认为在马克思的视域中,资本主义的剥削现象属于正义的存在。这引起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反驳和批判,就此形成以“塔克尔——伍德命题”作为切入点进行论战的论争双方,即“赞成派”和“反对派”,双方都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出发,站在各自的角度据理力争,企图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如此,不仅没有理清马克思视角下的正义理念,更没有为“正义缺失”困境提供一种规范的道德标准。本文旨在通过重新探讨“塔克尔——伍德命题”以及论争双方各自的观点,并围绕命题的主要内容,即马克思是否批判资本主义为不正义、缘何批判资本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社会是否是正义社会,对双方观点进行梳理和对比,进而理清论争焦点的实质内容。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图能够真实地还原马克思正义观,通过分析马克思正义观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对正义社会的现实构建,实现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转变,为马克思的正义观做出辩护。再结合当代我国的“正义缺失”困境,从现实构建的正义社会所具备的条件出发,用马克思的正义观为其提供合理而有针对性的策略,推动我国向未来正义社会的迈进。
【关键词】:塔克尔——伍德命题 正义 分配 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0-0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导言10-15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10-11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一、国外研究现状11-12
- 二、国内研究现状12-14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14-15
- 第二章 何谓“塔克尔——伍德命题”?15-32
- 第一节 源与流:“正义”概念的前世今生15-22
- 一、“正义”之源15-19
- 二、“正义”之流19-22
- 第二节 有无之争:“塔克尔—伍德命题”的来龙去脉22-26
- 一、塔克尔和伍德生平22-23
- 二、什么是“塔克尔—伍德命题”?23-24
- 三、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论争24-26
- 第三节 “超越论争”:马克思哲学话语的正义之维26-32
- 一、人类解放的正义之维27-28
- 二、对资本主义的否定性批判28-29
- 三、阶级对立层面中的正义29-32
- 第三章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基于非正义立场32-43
- 第一节 资本主义剥削的“合理性”32-35
- 一、传统资本主义正义的次要地位32-33
- 二、正义与生产方式的“结合”33-34
- 三、对剩余产品占有的“合理性”34-35
- 第二节 正义:“道德的善”与“非道德的善”35-39
- 一、马克思队资本主义批判的缘由探究35-36
- 二、“道德的善”VS“非道德的善”36-38
- 三、资本主义违背“非道德的善”38-39
- 第三节 共产主义社会:超越正义39-43
- 一、布坎南:对资本主义的外在批判39-40
- 二、塔克尔和伍德:超越正义40-42
- 三、罗尔斯:分配的非必要性42-43
- 第四章 “正义”道德规范下的资本主义批判43-53
-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性43-46
- 一、马克思谴责资本主义43-44
- 二、“正义原则”的阶级性44-45
- 三、无产阶级正义标准的正当性45-46
- 第二节 劳资关系:公平交易?46-49
- 一、劳动力的“表面正义”与“实质非正义”47
- 二、工资关系:剥削关系47-48
- 三、初始资料分配的不平等48-49
- 第三节 “后资本主义”的正义标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49-53
- 一、正义标准之分配问题49-50
- 二、社会主义之“按劳分配”50-52
- 三、共产主义之“按需分配”52-53
- 第五章 回顾与展望:“塔克尔—伍德命题”再出发53-65
- 第一节 论争的限度:基于凯·尼尔森和诺曼·杰拉斯的分析53-57
- 一、回归马克思:资本主义依旧不正义53-54
- 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出于道德的考量54-56
- 三、共产主义社会的正义分配56-57
- 第二节 从可能到现实:为马克思正义观的辩护57-60
- 一、马克思正义观存在的可能性57-59
- 二、共产主义:正义社会的现实构建59-60
- 第三节 意义与启示:马克思正义观的当代价值60-65
- 一、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61-62
- 二、分配制度的合理化和政治制度的民主化62-63
- 三、道德水平的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63-65
- 参考文献65-69
- 后记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凯尔逊;耿淡如;;什么是正义[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61年08期
2 沈晓阳;正义:历史和逻辑的双重透视[J];攀登;1994年02期
3 沈晓阳;沈晓阳:社会发展与社会正义[J];哲学动态;1997年01期
4 倪勇;论正义标准[J];文史哲;2000年01期
5 沈晓阳;古希腊正义观论要[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H.哈士曼,霍桂桓;全球正义——日益扩展的行动范围[J];世界哲学;2004年02期
7 杨国荣;全球正义:意义与限度[J];哲学动态;2004年03期
8 欧阳英;;关于正义的不同认识[J];哲学动态;2006年05期
9 王力;;开放的正义域、否定性标准与个人自由——哈耶克的正义观析论[J];道德与文明;2006年04期
10 冉光仙;;全球正义:问题与焦点[J];哲学动态;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守昌;;社会正义的多元性[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王守昌;;读《作为公平的正义》[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周远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的现实选择[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4 廖申白;;正义、和平善治与公共理性(提纲)[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刘宝才;马菊霞;;中国传统正义观[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蒲启华;;程序正义与社会主义民主[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立;;权力平等:政治正义的首要问题[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龚群;;世界主义与全球正义[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巫长林;;国家的治理与社会正义——从正义中的天赋分析[A];第六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霍耐特;马克;谢静;;从为承认而斗争到多元正义构想——阿克塞尔·霍耐特访谈录[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曲彦;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要求[N];大连日报;2013年
2 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 徐贲;我们为何需要“公正”和“正义”[N];华夏时报;2013年
3 唐汉思(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呼之未出的正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燕继荣;“正义”概念辨析[N];学习时报;2004年
5 李义天 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正义之争与马克思的道德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董修元;在宗教对话中推动“正义”问题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李敏 人民法院出版社;正义,,从“追问”开始[N];人民法院报;2014年
8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陈瑞华;程序正义:“看得见的正义”[N];人民法院报;2000年
9 [美]卡琳·罗马诺 王雪 编译;阿玛蒂亚·森:改变思考“正义”的方向[N];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张雪樵;朴素正义与法则正义的辩证统一[N];检察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阳;正义德性论[D];复旦大学;2014年
2 蒋志红;马克思的正义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毛勒堂;经济正义: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D];复旦大学;2004年
4 许祥云;从思辨正义到实践正义[D];吉林大学;2008年
5 鹿云;批判理论的承认正义[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6 殷冬水;民主:社会正义的生命[D];吉林大学;2008年
7 涂良川;论马克思的正义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朱丹;程序正义与人的存在[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王文东;当代中国发展语境中的正义共识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许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丽琼;试论当代中国社会正义的缺失与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符耀;正义的效率之维及其限度[D];吉首大学;2012年
3 唐之风;论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当代意义[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钱仕英;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理论回应[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刘元东;休谟的正义观及其意义[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6 张颖聪;马克思正义观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7 柳琪;马克思正义观的嬗变及其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8 廖敏宝;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的批判[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田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10 张文杰;浅析马克思的正义观[D];山西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塔克尔—伍德命题”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4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4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