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稳定视域下网络舆情治理创新研究
本文关键词:社会和谐稳定视域下网络舆情治理创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互联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媒介正逐渐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以及信息交换方式。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化普及,人类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发密切,而这尤为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互联网络正逐渐演化为社会舆情表达的一种全新模式。网络舆情直观地反应了社会各界人群对于社会中各种现象的认识、态度以及情绪。国家现已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段非常时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功与否,构建社会和谐稳定刻不容缓。网络作为舆情体现的一种特殊平台,它速度快、表现形式生动、直观易懂且影响力大,是社情民意体现的重要形式。政府能否科学引导、如何合理疏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导向积极方向,便成了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中政府追求善治的重点目标以及攻克难点之一。文章从网络舆情的治理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辩证关系作为行文的逻辑起点。从网络舆情自身的基本要素、传播机理以及传播环境出发分析网络舆情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网络舆情治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正反两方面影响、我国现阶段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现状、借鉴国外相关经典成功事例对于网络舆情治理于社会和谐维稳的经验这四个大方向研究网络舆情与社会和谐稳定的相关性。在本文的最后笔者将根据前文所研究的若干方面总结现阶段我国政府对于网络舆情治理的创新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的促进措施。
【关键词】:网络舆情 治理 机制创新 和谐稳定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0;G20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导论10-26
- 1.1 选题背景10-11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11-12
- 1.2.1 实践意义11
- 1.2.2 理论意义11-12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12-14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4-16
- 1.4.1 研究思路14
- 1.4.2 主要研究方法14-15
- 1.4.3 研究的难点15
- 1.4.4 创新之处15-16
- 1.5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16-26
- 1.5.1 舆情与网络舆情的定义和基本要素16-23
- 1.5.2 治理的相关内涵和理论23-24
- 1.5.3 社会和谐稳定24-26
- 2. 网络舆情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密切关系26-37
- 2.1 网络舆情治理对社会稳定的必要性26-28
- 2.1.1 维护社会稳定26
- 2.1.2 维护公平正义26-27
- 2.1.3 推动个体利益保障27-28
- 2.1.4 扩大民主参与的平台28
- 2.2 网络舆情治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28-37
- 2.2.1 积极影响29-33
- 2.2.2 消极影响33-37
- 3. 我国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现状37-44
- 3.1 网络舆情治理进展37-40
- 3.1.1 政府的重视37-38
- 3.1.2 法律的监督38-40
- 3.2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存在问题40-44
- 3.2.1 网络舆情治理思路定位不当41
- 3.2.2 网络舆情监管体系落后41-42
- 3.2.3 法律层面边界模糊42
- 3.2.4 政府导向的缺位越位错位42-44
- 4. 网络舆情治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经验借鉴44-50
- 4.1 纽约州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经验总结44-47
- 4.1.1 完善的法律保障44-45
- 4.1.2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45-46
- 4.1.3 匿名信息处理46-47
- 4.2 中国政府应对钓鱼岛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的经验教训47-50
- 4.2.1 事件概括47-48
- 4.2.2 政府措施48-50
- 5. 创新网络舆情治理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对策建议50-59
- 5.1 全面优化网络舆情生成环境建立和谐稳定常态机制50-53
- 5.1.1 有效的引导机制50-51
- 5.1.2 透明的政策机制51-52
- 5.1.3 顺畅的沟通机制52
- 5.1.4 快速的应对机制52-53
- 5.2 建立完善网络舆情监督管理体系53-56
- 5.2.1 深刻树立网络舆情监管理念53-54
- 5.2.2 提高地方政府信息监测能力54-55
- 5.2.3 提升地方政府信息透明度55
- 5.2.4 提高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综合素质55-56
- 5.3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民众引导机制56-59
- 5.3.1 积极开展网民的网络道德教育56-57
- 5.3.2 网络发言人设想的建立57
- 5.3.3 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的普及57-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5
- 致谢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2007年01期
2 胡圣方;杨文德;;网络舆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胡江春;;网络舆情(2007年11月16日—12月15日)[J];中国改革;2008年01期
4 刘军;;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J];理论学习;2009年01期
5 周志强;;网络舆情与“口香糖思想”[J];人民论坛;2009年04期
6 陈婴虹;;论网络舆情对司法的影响[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7 李俊逢;;网络舆情的临战引导——基于哈尔滨警察与大学生互殴事件的分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顾翔;;从网络舆情看网络对政治和文化影响的差异[J];才智;2009年16期
9 李静;;论政府善治视阈下网络舆情研究[J];理论界;2009年09期
10 王琳;汪海燕;吴武忠;张建升;张敬博;孟澍菲;;如何做好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应对工作[J];人民检察;2009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铭;陈俊鑫;;我国网络舆情及管理策略研究[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潘崇霞;;网络舆情演化的阶段分析[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潘庆芳;周萍;;涉路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建议[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大鹏;;加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网络舆情体系建设[A];第27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曹俊喜;刘云;徐希源;;电力行业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技术研究与系统设计[A];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冉治平;;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几点思考[A];浙江烟草(2012年第3期总第122期)[C];2012年
7 疏学明;郑魁;张辉;袁宏永;;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式探讨[A];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优秀成果选编[C];2009年
8 耿骞;刘颖;;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及监测方法[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韩伟;张洪涛;;网络舆情与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10 曾华艺;;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指标体系探讨[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自贤 通讯员 吴涛;网络舆情助推汉江中院司法为民[N];湖北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王宏杰;注重网络舆情监督 网上网下良性互动[N];检察日报;2010年
3 四川省地税局直属分局 韦一新 胡晓驰;正确应对征纳纠纷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N];中国税务报;2010年
4 唐莉 记者 郭树仁;梅河口检察院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工作[N];北方法制报;2010年
5 记者 卢志坚 通讯员 胡连芳;江苏大丰:征聘百名“网络舆情监督员”[N];检察日报;2009年
6 见习记者 施燕燕;应对网络舆情与三项重点工作息息相关[N];检察日报;2010年
7 记者 吴汉松;提升引导网络舆情能力[N];石狮日报;2010年
8 四川省内江市工商局 吴明显 杨晓彬;建议加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及引导工作(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9 吴明显;内江积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白真智;探秘网络舆情市场[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石新宇;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曹学艳;突发事件动态网络舆情挖掘与应对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伟;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陈t熀
本文编号:284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4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