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四川地区的华侨教育研究(1937-1945)
【学位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74;K265
【部分图文】:
图 4.1 1946 年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学生籍贯分布图①由上图我们可看出,云南籍贯的学生占比最高,湖南排第二,广东紧随其后第三,第四则是江苏,第五为四川。此分布情况符合以侨生侨乡为首,就近原随其后的规律。具统计,迁至重庆后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于云南、湖南、广东川等地,也有几名来自甘肃、青海、康巴、西藏等地,其中男生有 125 人,女 人。而华侨工商学院在 1945 年迁至重庆南岸办学,在教育部授意下多招川蜀学生,人数一度达到 1000 余人,后因回港复校,川籍学生经济困难无力赴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栋梁;;近代南洋华侨教育的发展脉络——评《近代南洋华侨教育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年06期
2 杨柳平;;文革前国内华侨教育述评[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3 冯翠;夏泉;;1929年第一次南洋华侨教育会议研究:以文化认同与适应为视角[J];东南亚研究;2010年06期
4 曹华清,别必亮;韩国近代华侨教育初探[J];当代韩国;2000年01期
5 黄昆章;从“面向祖国”到“面向印尼”的艰难转变——印尼华侨教育工作的反思[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S1期
6 别必亮,田正平;近代华侨教育的历史考察[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7 周聿峨;;菲律宾独立前的华侨教育[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0年01期
8 谢慧民;梁披云先生的华侨教育思想与实践[J];黎明大学学报;1992年00期
9 廖赤阳 ,李红;华侨大学学生状况综合调查报告[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10 肖庆璋;;郑洪年的华侨教育思想述略[J];上海高教研究;198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明罡;近代南洋华侨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吴莹;异域与本土:近代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百年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蓓蓓;抗战时期四川地区的华侨教育研究(1937-1945)[D];重庆师范大学;2019年
2 宋佳书;黄炎培华侨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3 张伟然;暹罗华侨教育与民族认同(1912-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崔现我;韩国华侨教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范文娟;泗水华文教育的现状和前景[D];厦门大学;2006年
6 叶泉鹏;华侨华人与近现代闽南侨乡教育事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耿庆华;江苏省华侨学生教育研究(1949-1966)[D];南京大学;2015年
8 张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华侨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9 郭健;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华文教育发展历程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曙光;民国时期广东省内高校华侨学生教育状况研究(1937-1949年)[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53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53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