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意识形态话语权范式及其当代中国启示
发布时间:2020-10-28 13:09
面对国内外思潮争鸣激辩的时代境遇,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现已上升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矛盾。身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安东尼奥·葛兰西阐发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或可作为理论的“他山之石”,为中国提供若干启示。有鉴于葛兰西本人思想的分散性和中西理论的时空差异性,将葛兰西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转化为话语权范式,并以该范式对比中国的话语权议题,或能使二者形成互参互释之势,进而为诊视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矛盾问题、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诸多便利。葛兰西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概念,蕴含着“意识形态通过话语取得权力”的逻辑,其与经济控制权、政治统治权、社会管理权和文化领导权存在关联,且拥有话语内容、话语主体、语言语法和话语策略四个构成要素。秉持无产阶级通过意识形态话语权夺取政权的基本思路,葛兰西就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话语权实践和话语的表达方式展开论述,使得一个具有系统结构特征的话语权范式逐步成型:在范式的宏观层面,意识形态维持着内外平衡的良性生态,为话语权框定“权力-权威”的基本命题;在范式的中观层面,无产阶级依托国家结构展开话语权实践,以此争取民众之于意识形态积极同意的权力意愿;在范式的微观层面,意识形态融合语词、语篇和语用,发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构无产阶级话语权的实际效果。基于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共同议题,葛兰西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范式连同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被置于同一视域,在综合对比中显现出历史、结构和实践三个维度上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在历史维度,两种话语权理论的来龙去脉不尽相同,但二者都将意识形态的能动性作为建构话语权的动力;在结构维度,两种话语权理论都将国家结构视为话语权的依托框架,但葛兰西的话语权依托于资本主义“国内结构”,当代中国则拥有话语权拓展的“国际结构”;在实践维度,两种话语权理论具有不同的展开方式,但二者都重在阐述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社会秩序、维持权力关系的功能。理论的同质性打通了中国寻求葛兰西思想启示的路径,理论的异质性则或可供中国借鉴融质、或可供中国批判超越。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总体稳固,但在历时、共时和即时层面仍不乏矛盾问题:历时层面,转型背景为主流意识形态提出话语创新要求,但目前话语创新主题尚不明确,创新路径和创新逻辑有待优化;共时层面,国内意识形态多元共存、国际社会思潮复杂共生,由此带来兼顾本土视域和世界视域的话语权建构困难;即时层面,话语权性质的分裂、话语权主体的博弈和新媒体平台的缺失,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现实挑战。中西理论的综合对比彰显了葛兰西意识形态话语权范式的启示意义,以启示为基点、以问题为导向,主流意识形态或可达成建构话语权目标的最终关切:一是借鉴葛兰西的改革创新思路,一面以经济发展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基础,一面以辩证统一和总体性思维确保话语逻辑自洽;二是汲取葛兰西的空间理论思维,进一步优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生空间和外部空间;三是参考葛兰西的实践策略,为主流意识形态确立核心强调与平易近人的话语风格,建立话语引领与话语自觉的对话机制,同时积极构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传播平台。葛兰西意识形态话语权范式,能够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话语权建构的某些启示,但启示之外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主流意识形态如何提炼自身的核心话语,如何在实践当中彰显话语的批判效力,等等。这些问题为本研究余留了继续探索的空间。
【学位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D09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聚焦意识形态话语权议题
(二)挖掘葛兰西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
(三)建构葛兰西意识形态话语权范式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关于葛兰西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总体现状
(二)针对葛兰西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议与评析
(三)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深入的问题
三、本研究的基本理路
(一)核心议题与主要内容
(二)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
第一章 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意识形态话语权概念的生成脉络
(一)“话语权”的诞生
(二)“意识形态”与“话语权”的结合
二、意识形态话语权同其他几种权力的关系
(一)同经济控制权的关系
(二)同政治统治权的关系
(三)同社会管理权的关系
(四)同文化领导权的关系
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
(一)话语内容
(二)话语主体
(三)语言语法
(四)话语策略
第二章 葛兰西意识形态话语权范式的结构分析
一、建构葛兰西意识形态话语权范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论证
(一)历史主义的葛兰西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
(二)结构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逻辑
(三)范式:融通历史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新设想
二、葛兰西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基本理路
(一)政治话语·文化话语:话语主要内容
(二)场域·主体·策略:话语权实践方法
(三)语言·语法:话语表达方式
三、葛兰西意识形态话语权范式的基本结构
(一)宏观话语权生态框定“权力-权威”命题
(二)中观话语权框架营造多维权力理论
(三)微观话语权实践铺展权力融汇要素
第三章 葛兰西与当代中国有关意识形态话语权议题的综合对比..
一、话语权议题的历史前提对比
(一)理论“来龙”
(二)理论“去脉”
二、话语权依托的国家结构对比
(一)国内结构
(二)国际结构
三、话语权展开的具体方式对比
(一)话语权样态和实践基准
(二)话语权基本分配框架
(三)话语内容、话语形式和话语媒体
第四章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问题
一、历时维度:话语创新前提下的实际困境
(一)话语主题尚存争论
(二)话语创新路径面临困难
(三)话语逻辑存在短板
二、共时维度:共生语境中的话语权主要矛盾
(一)本土视域:意识形态领域“一”与“多”的矛盾
(二)世界视域:多样化社会思潮交锋的矛盾
三、即时维度:实践层面的话语权征象性议题
(一)“管理型”与“自组织型”:话语权性质的分裂
(二)“主体-客体-主体”:话语权分配框架中的正和博弈困境
(三)“网络”与“网络话语”:新媒体环境下话语权的建设难题
第五章 参照葛兰西基础上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启示
一、借鉴葛兰西改革创新的话语权总体思路
(一)主题定位:以“经济发展”指引话语方向
(二)方法指导:以辩证统一的总体性确保话语自洽
二、汲取葛兰西话语权空间建构的理论优势
(一)理顺话语权内生空间
(二)依托话语权外部空间
三、参考葛兰西夺取话语权的实践策略
(一)确立话语风格:核心强调与平易近人
(二)建立对话机制:话语引领与话语自觉
(三)构筑传播平台: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
余论:“互参互释”之后“独居一隅”的理论再思考
一、话语内向组织:主流意识形态如何提炼“核心”
二、话语权外向实践:多元共存生态何以彰显“批判”
附录1:全文图表一览
附录2:参考文献一览
附录3:发表论文一览
致谢
本文编号:2860129
【学位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D09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聚焦意识形态话语权议题
(二)挖掘葛兰西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
(三)建构葛兰西意识形态话语权范式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关于葛兰西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总体现状
(二)针对葛兰西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议与评析
(三)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深入的问题
三、本研究的基本理路
(一)核心议题与主要内容
(二)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
第一章 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意识形态话语权概念的生成脉络
(一)“话语权”的诞生
(二)“意识形态”与“话语权”的结合
二、意识形态话语权同其他几种权力的关系
(一)同经济控制权的关系
(二)同政治统治权的关系
(三)同社会管理权的关系
(四)同文化领导权的关系
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
(一)话语内容
(二)话语主体
(三)语言语法
(四)话语策略
第二章 葛兰西意识形态话语权范式的结构分析
一、建构葛兰西意识形态话语权范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论证
(一)历史主义的葛兰西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
(二)结构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逻辑
(三)范式:融通历史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新设想
二、葛兰西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基本理路
(一)政治话语·文化话语:话语主要内容
(二)场域·主体·策略:话语权实践方法
(三)语言·语法:话语表达方式
三、葛兰西意识形态话语权范式的基本结构
(一)宏观话语权生态框定“权力-权威”命题
(二)中观话语权框架营造多维权力理论
(三)微观话语权实践铺展权力融汇要素
第三章 葛兰西与当代中国有关意识形态话语权议题的综合对比..
一、话语权议题的历史前提对比
(一)理论“来龙”
(二)理论“去脉”
二、话语权依托的国家结构对比
(一)国内结构
(二)国际结构
三、话语权展开的具体方式对比
(一)话语权样态和实践基准
(二)话语权基本分配框架
(三)话语内容、话语形式和话语媒体
第四章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问题
一、历时维度:话语创新前提下的实际困境
(一)话语主题尚存争论
(二)话语创新路径面临困难
(三)话语逻辑存在短板
二、共时维度:共生语境中的话语权主要矛盾
(一)本土视域:意识形态领域“一”与“多”的矛盾
(二)世界视域:多样化社会思潮交锋的矛盾
三、即时维度:实践层面的话语权征象性议题
(一)“管理型”与“自组织型”:话语权性质的分裂
(二)“主体-客体-主体”:话语权分配框架中的正和博弈困境
(三)“网络”与“网络话语”:新媒体环境下话语权的建设难题
第五章 参照葛兰西基础上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启示
一、借鉴葛兰西改革创新的话语权总体思路
(一)主题定位:以“经济发展”指引话语方向
(二)方法指导:以辩证统一的总体性确保话语自洽
二、汲取葛兰西话语权空间建构的理论优势
(一)理顺话语权内生空间
(二)依托话语权外部空间
三、参考葛兰西夺取话语权的实践策略
(一)确立话语风格:核心强调与平易近人
(二)建立对话机制:话语引领与话语自觉
(三)构筑传播平台: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
余论:“互参互释”之后“独居一隅”的理论再思考
一、话语内向组织:主流意识形态如何提炼“核心”
二、话语权外向实践:多元共存生态何以彰显“批判”
附录1:全文图表一览
附录2:参考文献一览
附录3:发表论文一览
致谢
本文编号:28601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60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