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高校教师对“为谁培养人”的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2 01:28
   教育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泉源,发展教育事业首先要解决的是“为谁培养人”问题。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党和国家对“为谁培养人”问题有不同的论述。2016年12月,习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的四维内涵,即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指明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校教师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主要贯彻者和执行者,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其是否认同“为谁培养人”的思想对于确保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意义重大。本文主要通过梳理高校教师对“为谁培养人”的认同现状、剖析问题成因,深入探寻有效对策,为提升高校教师对“为谁培养人”的认同,从而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首先,在诠释“认同”、“为谁培养人”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凸显高校教师对“为谁培养人”认同的价值定位,并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教育者先受教育理论、西方认同理论等方面寻找研究的学理支撑。其次,通过实证调查研究的方法,对高校教师对“为谁培养人”的认同现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并从认同主体、认同客体、认同介体及认同环体等方面分析问题成因。最后,根据实现认同过程的逻辑进路,从理论认知、情感认同、信仰认同、行为认同等方面探寻增强高校教师对“为谁培养人”认同的有效路径。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641
【部分图文】:

年龄分布,高校教师,年龄分布,情况


各因素的 Q 系数均在 0.86 左右,由此证明本调查问卷是相对可查问卷结果能较为准确反映出高校教师对“为谁培养人”认同的真实概问卷的效度检验主要采取试预测的方法。本文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广泛搜集整理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总结与制定而成的,内容基本齐全。问卷制作完成后,邀请部分高校教师进行测试,试测问卷的适用性与科学性,并结合他们的建议做了多次修改与后集合而成的调查问卷基本能够反映高校教师对‘为谁培养人’认同的方因而,本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有一定的专业保证。3.1.4 问卷发放与统计本文调查的 6 所高校分别为河南省的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湖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省的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按照每个100 份问卷的比例,共计发放 600 份。回收 576 份问卷,回收率为 96%,问卷为 566 份,有效率为 94.3%。问卷回收后,运用 excel 统计软件对进行整理与统计,问卷的统计情况如下:

年龄分布,高校教师,河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3.1.4 问卷发放与统计本文调查的 6 所高校分别为河南省的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湖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省的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按照每个100 份问卷的比例,共计发放 600 份。回收 576 份问卷,回收率为 96%,问卷为 566 份,有效率为 94.3%。问卷回收后,运用 excel 统计软件对进行整理与统计,问卷的统计情况如下:图 3.1 高校教师年龄分布情况

高校教师,年龄


高校教师学科性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川峰;;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时间表初步确定[J];青年教师;2005年12期

2 付光槐;;解放旨趣之教师教育课程的内涵、价值与实现[J];高教探索;2018年04期

3 张翔;;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课程选择——兼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J];教师教育学报;2014年04期

4 靳玉乐;廖婧茜;;论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化变革[J];教师教育学报;2016年06期

5 万爱莲;;改革开放40年我国本科教师教育课程制度变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03期

6 万爱莲;;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04期

7 包智强;吕红日;;区域教师教育课程彰显实践价值的探索[J];江苏教育;2016年14期

8 温正胞;;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趋势[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6年07期

9 王加强;;十年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现状[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6年07期

10 徐秀华;;浅议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的经验借鉴[J];文教资料;2016年2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菁菁;文化视域中的中美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金铁洙;中韩两国教师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杨荣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玉秋;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朱超华;教师核心能力发展与教师管理模式变革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立国;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素质标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邓涛;教师专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敬奇;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取向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2 吴晓果;高校教师对“为谁培养人”的认同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3 王雪;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年

4 高梦丽;中芬英语教师教育课程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5 孙晓;职前英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年

6 李想;教师教育治理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年

7 刘群;淮北市卓越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7年

8 周德威;我国在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

9 张立萍;二战后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王美君;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63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663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2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