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思维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外交研究
【学位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D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1.2 政党外交概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时代背景
1.2.3 主要功能
1.2.4 几对相关概念辨析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文献
1.3.2 国内相关文献
1.4 研究计划
1.4.1 研究方法
1.4.2 学术目标与创新
1.4.3 研究重点、难点和应对之策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外交的研究理路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外交的研究视角
2.1.1 思维方式
2.1.2 和谐思维的内涵
2.1.3 和谐思维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2 和谐思维对政党外交的作用机制
2.2.1 和谐思维决定政党外交理念
2.2.2 和谐思维规范政党外交原则
2.2.3 和谐思维引导政党外交策略
2.3 权变思维、协和思维、融通思维是和谐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
2.3.1 权变思维:维持要素与环境关系的和谐思维
2.3.2 协和思维:协调要素与要素间关系的和谐思维
2.3.3 融通思维:保持要素与系统(整体)关系的和谐思维
第三章 坚持权变思维,保持政党与环境的和谐互动
3.1 政党外交的“与时俱进”理念
3.1.1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指导思想
3.1.2 与时俱进要求政党外交要体现时代精神
3.1.3 与时俱进要求政党外交要把握客观规律
3.1.4 与时俱进要求政党外交不断实现理论创新
3.2 政党外交的“国家利益”原则
3.2.1 国家利益是政党外交的最高准则
3.2.2 国家利益的最根本内容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
3.2.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
3.2.4 开展意识形态斗争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
3.3 灵活机变的政党外交策略
3.3.1 转变思想,拨乱反正,实现政党外交策略的战略性调整
3.3.2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成功化解国际格局变幻对政党外交的冲击
3.3.3 认清形势,顺应潮流,推进政党外交的全方位发展
第四章 坚持协和思维,保持政党之间的和谐互动
4.1 政党外交的“和而不同”理念
4.1.1 和而不同是对事物多样性存在的高度概括
4.1.2 政党的多样性是国际社会的客观存在
4.1.3 政党的多样性是推动政党发展的动力
4.1.4 正确化解政党间存在的矛盾与分歧
4.2 党际关系的四项基本原则
4.2.1 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的提出
4.2.2 独立自主是新型党际关系的核心和灵魂
4.2.3 完全平等是建立政党友好交往的根本前提
4.2.4 互相尊重是实现政党友好往来的基本保障
4.2.5 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基本条件
4.3 求同存异的政党外交实践策略
4.3.1 政党外交求同存异策略的内涵
4.3.2 求和平共处之同,存意识形态之异,与西方政党开展政党外交
4.3.3 求团结合作之同,存意见分歧之异,恢复与无产阶级政党交往
4.3.4 求周边安全之同,存争端分歧之异,与周边国家政党友好往来
第五章 坚持融通思维,保持政党与系统(整体)的和谐互动
5.1 政党外交的“和谐世界”理念
5.1.1 “和谐世界”理念是传统和谐文化的当代体现
5.1.2 系统意识与全球视野
5.1.3 国际安全与持久和平
5.1.4 国际新秩序与共同繁荣
5.2 新国际主义原则
5.2.1 新国际主义是国际主义的新形式
5.2.2 建立反霸反恐国际统一战线
5.2.3 遵循共同价值开展国际合作
5.2.4 共同应对现实挑战
5.3 务实有为的政党外交策略
5.3.1 积极融入国际社会
5.3.2 畅通政党交流渠道
5.3.3 创建政党外交机制
5.3.4 积极参与解决影响世界和谐的热点问题
第六章 和谐思维下后危机时代中国政党外交的发展走向
6.1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形势及其对中国政党外交的影响
6.1.1 后危机时代概述
6.1.2 后危机时代中国政党外交面临的国际环境
6.1.3 后危机时代中国政党外交面临的挑战
6.2 和谐思维主导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政党外交
6.2.1 后危机时代人们更加向往世界的和谐
6.2.2 后危机时代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深化夯实了和谐思维的基础
6.2.3 后危机时代更加彰显和谐文化魅力
6.3 坚持和谐思维,推动后危机时代中国政党外交的发展
6.3.1 保持政党先进性,在权变中坚持与时代同步
6.3.2 提升党际交往能力,在协和中推动党际关系发展
6.3.3 树立政党形象,在融通中促进“和谐世界”建设
第七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玉;李娟;;新时期构建我国和谐发展党际关系的途径[J];法制与社会;2009年20期
2 蔡金培;论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的新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5年02期
3 蔡金培;论党际关系四项原则[J];岭南学刊;1997年05期
4 王能昌;论邓小平处理党际关系的四个原则[J];求实;1998年05期
5 郑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党际关系理论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谭荣邦;试论邓小平党际关系思想[J];理论前沿;2004年16期
7 孙辉,王传宝;邓小平党际关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2期
8 佟静;试述邓小平关于党际关系的基本思想[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9 王湘波;邓小平党际关系思想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10 康民;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坚持和完善我国政党制度[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和谐思维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外交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肖应红;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周小毛;和谐稳定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曹健华;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罗湘明;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7 杨俊辉;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刘艳;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和谐消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阮文泰;中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理论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10 王科;和谐视野中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雪燕;论党际和谐[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0年
2 成小夏;关于毛泽东邓小平和谐政治关系理论研究及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倩;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发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桂兰;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5 靳晓理;民生问题的和谐解[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6 赵杨坤;实践思维方式视域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D];西南大学;2011年
7 姚淑娟;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私法文化建设[D];吉林大学;2010年
8 曾秋旭;论和谐行政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岩;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世昌;论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66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66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