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楚国巫风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7 22:16
  从公元前11世纪鬻熊事周文王而封于楚,到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楚国历800余年,是我国先秦时期最为悠久的古国之一。楚文化作为一种突出的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容涵盖丰富,社会风俗就是重要的一种。风俗是一种文化比较具体、外在、凝固的表现,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代表着传统和文化贯力的一个层面。风俗就是传统,与文化构成的其他层面相比,其传承性大于变异性,突出的是它的强制性、集体性、全民性,而不是自由任性和个体性、阶级性。风俗是文化的载体和母本,一种文化可能的变异幅度和发展向度,都取决于它的风俗,对于楚国历史文化来讲,不论文献记载得多么翔实,出土文献有多么的丰富,想要全面的了解它,仍然有很多缺失的地方,这就需要借助民俗学的手段,充分利用现在仍然活跃于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中的楚文化习俗因子,使之成为第三重资料和证据。巫俗则是楚国众多风俗的一个方面。巫风是一种异常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在先秦我国各民族中是普遍存在的,但各民族之间不无差别。先秦的巫风,以楚国最为盛行。楚国的巫在历史上十分活跃,形成了楚文化的特色之一,对先秦乃至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楚国的巫风是楚人宗教意识和仪式的具... 

【文章来源】:长江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楚国巫风研究


图1双头镇

木雕


强调抽象形式意味,带有神秘巫风色彩的楚漆器艺术品,具有代表性的还有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木雕辟邪(见图2)和望山1号墓的木雕座屏(见图3)。木雕辟邪全件由一树根雕成,极具抽象感,利用树根的天然形态来表现兽类动物游走的神态,可谓出神入化。这件辟邪头部雕刻成具象明确的虎头样,四条长腿被雕刻成竹节状,加强了超现实的意味。最为奇妙的是在四条竹节状的腿上又分别雕刻出六个生动具体写实的小动物形象,包括一条蜿■爬行的蛇,一条吞II筮青蛙的蛇,一只捕食小雀的蜥蜴和一只蝉,如此奇特怪异的组合方式,凸显了楚国巫风的神韵;望山1号墓出土的木雕座屏,在横长方形的空间里以对称而富于形式感的格局将55个小动物交织在一起,55个动物包括15条蛇

木雕


强调抽象形式意味,带有神秘巫风色彩的楚漆器艺术品,具有代表性的还有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木雕辟邪(见图2)和望山1号墓的木雕座屏(见图3)。木雕辟邪全件由一树根雕成,极具抽象感,利用树根的天然形态来表现兽类动物游走的神态,可谓出神入化。这件辟邪头部雕刻成具象明确的虎头样,四条长腿被雕刻成竹节状,加强了超现实的意味。最为奇妙的是在四条竹节状的腿上又分别雕刻出六个生动具体写实的小动物形象,包括一条蜿■爬行的蛇,一条吞II筮青蛙的蛇,一只捕食小雀的蜥蜴和一只蝉,如此奇特怪异的组合方式,凸显了楚国巫风的神韵;望山1号墓出土的木雕座屏,在横长方形的空间里以对称而富于形式感的格局将55个小动物交织在一起,55个动物包括15条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华简《楚居》中所见巫风考[J]. 刘涛.  船山学刊. 2012(02)
[2]试论楚式“镇墓兽”与东周时期楚民族的巫文化[J]. 丁兰.  武汉文博. 2010(01)
[3]音乐人类学的中国文本——巫[J]. 熊晓辉.  民族音乐. 2008(06)
[4]“巫术”与中国文学的起源[J]. 王少良,李守亭.  学术论坛. 2007(10)
[5]楚辞、汉赋之巫技巫法综探[J]. 李倩.  江汉论坛. 2005(12)
[6]楚人先民溯源略论[J]. 赵炳清.  民族研究. 2005(01)
[7]楚辞与楚国社会文化——楚辞探源之二[J]. 董运庭.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05)
[8]楚辞与巫风[J]. 孙光,杨玉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04)
[9]屈赋对楚巫文化的继承和超越[J]. 贾红莲.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10]从娱神到娱人 从乐身到乐心——楚乐舞的艺术特征及其历史嬗变[J]. 李倩.  江汉论坛. 2002(12)

博士论文
[1]汉马图像形式研究[D]. 赵新平.西安美术学院 2010
[2]屈原与巫文化关系研究[D]. 王志.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中国古代的巫及巫术仪式研究[D]. 张琴.重庆大学 2012
[2]《楚辞》巫俗与祭祀文化研究[D]. 任霞.暨南大学 2011
[3]荆楚艺术文化考[D]. 张杰.武汉理工大学 2008
[4]楚巫觋考略[D]. 叶立青.东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22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422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5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