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异质性多主体国际区域合作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异质性多主体国际区域合作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全球化的深化促进了世界各国及各地区的紧密联系,世界各国在经济、交流和人类理想等方面已变得相互依赖,各国已充分认识到通过合作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是实现政治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这促使合作成为了各国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热点。目前各国学者已广泛认可合作是一个复杂系统,如保罗?克鲁格曼在1991年提出的核心-边缘模型中分析了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区域合作已认识到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影响因素不是单一的;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线性和静态分析为主,如日本学者牛丸元在《战略性合作的系统论》中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合作系统进行仿真来分析影响合作的主要因素,但其方法实质是线性且静态的;研究视角以主体的同质性为切入点,如保建云在《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一书中对中国、越南、蒙古和朝鲜等同质主体间合作进行了研究,这导致研究结论与具有复杂系统特征的异质性多主体合作行为运行规律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本文尝试运用复杂系统科学与演化理论方法对多主体国际区域合作问题进行分析,在国际区域合作理论基础上,引入系统动力学与演化动力学的方法分析国际区域合作的机制,揭示异质性多主体国际区域合作的演化规律并对其进行动态的系统仿真,既扩展了应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有效补充了学科的方法体系。本文整体是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阐述了论文的选题意义及背景,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目的,详细论述了目前关于合作机制的研究状况,对全文的总体概括和把握;第二章阐述了合作理论的理论以及研究方法,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分析方法;第三章依据异质性多主体合作的特征分析了影响异质性多主体合作的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构建出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关系图;第四章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关系图编写DYNOMA方程,构建系统动力学流图进行仿真;第五章以东北亚中日韩俄四国的数据为基本,将数据代入系统动力学流图中,对仿真结果进行实证分析;第六章阐述结论与今后的展望。
【关键词】:异质性 多主体 国际区域合作 系统动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14.4;N94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绪论7-12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7
- 1.2 论文的研究目的7-8
- 1.3 区域合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8-12
-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方法12-16
- 2.1 国际区域合作理论12
- 2.2 国际经济合作理论12-14
- 2.3 系统论14-16
- 第3章 构建系统动力学因果回路图16-29
- 3.1 异质性多主体合作的特征16-17
- 3.2 异质性多主体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17-18
- 3.3 对影响因素的二级影响因子分析18-25
- 3.4 构建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25-29
- 第4章 构建系统动力学量化模型29-37
- 4.1 DYNAMO方程建立29-33
- 4.2 构建系统动力学量化模型33-35
- 4.3 系统仿真35-37
- 第5章 实证分析37-42
- 5.1 相关数据收集37-39
- 5.2 实证分析39-42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42-44
- 致谢44-45
- 参考文献45-48
- 附录148-49
- 作者简介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戈正铭;系统动力学发凡[J];上海力学;1980年02期
2 吴健中;王浣尘;苏懋康;;系统动力学及其方法论[J];系统工程;1984年04期
3 吴健中;王浣尘;苏懋康;;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基础[J];系统工程;1985年03期
4 唐炯;第十届国际爆炸与反应系统动力学会议[J];爆炸与冲击;1986年03期
5 彭继泽;第二期“系统动力学讲习班”结束[J];系统工程;1986年05期
6 彭继泽;1986年系统动力学学术交流会在上海召开[J];系统工程;1986年05期
7 ;一九八六年系统动力学会议在上海举行[J];经济数学;1986年03期
8 姚勇;《反馈系统动力学》简介[J];控制理论与应用;1987年02期
9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系统工程;1987年03期
10 ;1988年全国系统动力学学术会议[J];科学;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理论、方法的发展与延拓[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徐鉴;;时滞诱发的系统动力学行为分析[A];第二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贾英宏;;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的发展现状与相关问题[A];第四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裴伟民;刘树安;徐梅;徐绍良;李长辉;;系统动力学——复杂问题决策的工具[A];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C];1990年
5 甄富允;杜国志;;系统动力学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刘宇熹;杨波;;微分方程定性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方法[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徐向阳;石刚;;系统动力学在汽车市场预测中的运用和研究[A];21世纪中国汽配市场论文集(四)[C];2007年
8 贾仁安;涂国平;陆伟锋;管春;;用系统动力学研究复杂系统问题的方法论及其功能[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黄贤凤;王建华;;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10 贾伟强;;系统动力学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5:现代社会危机管理与风险决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通讯员 施教 本报记者 钱红艳;系统思考,给学生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眼光[N];南京日报;2010年
2 徐传德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中共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系统思考创新应用进课堂[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3 丁志军;思考层次的进化与思维的革命[N];中华读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管股权激励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2 宏江;公共项目管理过程的系统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李济;可换系统动力学与格点系统的扩散轨道[D];南京大学;2012年
4 贾启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复杂供应链系统协同策略建模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孟令兴;系统动力学建构下交通枢纽型经济的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于游洋;基于复杂网络的博弈系统动力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钟立新;基于博弈模型的复杂系统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宋喜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桥;基于碳标签体系的政府行为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赵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线路提速改造施工质量风险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李昕;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马鞍山市钢铁产业政策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李晨雪;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光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汤彦宁;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装配式住宅施工安全风险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玉艳;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某省TCL电器销售公司物流成本仿真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
7 匡川;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8 廖静云;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民办高校项目经济评价[D];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
9 罗家静;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郑州市私家车需求仿真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10 温艳好;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云会计AIS可信需求分析[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异质性多主体国际区域合作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4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64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