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结构-要素行为-创新绩效视角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水平评价
本文关键词:基于网络结构-要素行为-创新绩效视角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水平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评价 网络结构 网络群体紧密度 结构洞
【摘要】:将国家创新体系分解成科学研究网络、技术开发网络和技术扩散网络,从网络结构-要素行为-创新绩效的视角,选择具有代表性并且能够获取完整序列数据的指标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参照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相关指标值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值。进而对中国进行了实证测算,2001~2010年间,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程度指数从14.7%提高到49%,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比例、外资企业科技经费比例等指标的迅速增加是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程度快速提升的主要因素。由此,提出了提高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程度的策略在于高效的、紧密的、国际化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管理经济学部;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评价 网络结构 网络群体紧密度 结构洞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71033002) 河南省科技攻关资助项目(132102310528;142102310141)
【分类号】:F124.3
【正文快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创新体系也呈现出了国际化特征,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已经形成了国际化的国家创新体系。从针对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研究看,主要集中于创新要素之间网络关系的国际化问题。BARTHOLOMEW[1]通过对生物产业的技术创新合作,比较了德、英、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敬勤;张琳琳;;动态能力维度在企业创新国际化各阶段中的作用变化分析——基于海尔的案例研究[J];管理学报;2013年06期
2 李恒毅;岳意定;;技术扩散视角下的创新网络演化研究[J];东南学术;2014年01期
3 刘建华;姜照华;;我国区域创新效率评价及其三螺旋解释[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4 王凯;;基于网络结构的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12期
5 郑长江;谢富纪;;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01期
6 柳卸林;;二元的中国创新体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02期
7 刘云;李正风;刘立;王兆华;张祥;;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理论与政策研究的若干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03期
8 孙玉涛;苏敬勤;;G7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模式演化及对中国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2年04期
9 万炜;曾德明;冯科;周昕;;产业创新网络派系演进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1期
10 孙玉涛;刘凤朝;;基于哈肯模型的跨国技术流动网络演化机制—以航空航天领域为例[J];科研管理;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荣佳;原毅军;;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基于网络组织的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张满银;温世辉;韩大海;;对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DEA分析[J];调研世界;2011年06期
3 罗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基于广东龙江家具产业的调查[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张兵;王文平;孟庆松;;非正式创新网络结构仿真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5 陈傲;柳卸林;吕萍;;创新系统各主体间的分工与协同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2010年10期
6 李武威;;技术创新资源投入对高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7期
7 王海文;胡广荣;李志民;;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企业科学发展水平[J];甘肃科技;2013年24期
8 王琴梅;张勇;;中国“用工荒”和“就业难”矛盾探索——基于三螺旋模式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年08期
9 李雄;潘梅梅;于英川;;动机视角下FDI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J];经济师;2008年12期
10 李武威;;技术转移、消化吸收与产品创新绩效——一个基于中国内资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傲;柳卸林;吕萍;;创新系统各主体间的分工与协同机制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2 陈傲;柳卸林;吕萍;;创新系统各主体间的分工与协同机制研究[A];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王曲;李存金;;我国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问题探讨[A];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王玉燕;林汉川;王建秀;吕臣;;中国企业转型升级获取竞争优势研究:一个文献综述[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杨若鑫;;国家创新系统的全球化与全球创新系统[A];中国软科学二零一四增刊[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宇;高新技术企业R&D联盟创新管理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2 李文国;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飞;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郑海涛;基于企业集聚的网络结构、外部社会资本和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何爽;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静;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胡明铭;区域创新系统评价及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9 关伟;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张永宁;基于知识转移的企业创新网络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娴;基于技术标准的高技术企业国际化效率测度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2 林冲;湖南省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3 周军;用生态化技术创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德连;;研发国际化趋势下我国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J];财贸经济;2007年04期
2 吴向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创新网络的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李建民;;知识产权争端与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11期
4 杜传忠;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与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6期
5 冯丽,李海舰;从竞争范式到垄断范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9期
6 杜传忠;产业组织演进中的企业合作——兼论新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组织合作范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6期
7 张杰;刘东;;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基于组织分工架构的一个初步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5期
8 罗珉;刘永俊;;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架构与构成要素[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1期
9 龚新宇,吴宏;TRIPs约束下的国际技术转移[J];国际经贸探索;2003年01期
10 苏敬勤;孙源远;;商业案例、教学案例和案例研究的关系[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江;产业技术扩散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法;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3年01期
2 安东建;国家创新体系[J];铁路技术创新;2003年03期
3 邹海蔚;构建国家创新体系[J];经营与管理;2004年11期
4 冯晓莉;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效率的相关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5年07期
5 王经忠,赵秉岩;国家创新体系中各主体的职能[J];商场现代化;2005年07期
6 陈威豪;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构之反思[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年06期
7 刘本盛;;关于国家创新体系几个问题的探讨[J];经济纵横;2007年16期
8 周文莲;周群英;;试析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的现状及特点[J];日本研究;2007年03期
9 孙殿义;;站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高度 战略审视院地合作的需求与布局[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年05期
10 李正风;;知识、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为民;;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思考[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童小芹;;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兼论地区的选择[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李熳;施静;刘晓春;孙宁;;学会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A];湖北省学会创新发展理论探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辉;;对跨区域的创新体系建设问题的思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5 于景元;;国家创新体系与系统科学[A];首届中医思维科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8年
6 ;国家创新体系的三种模式[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7 陈宏愚;;充分发挥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枢纽作用的对策建议[A];湖北省学会创新发展理论探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佑龙;;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游光荣;;加快建设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10 张景安;;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总体框架的思考[A];2006中国管理学家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欣欣;企业自主创新离不开国家创新体系[N];经济参考报;2006年
2 柯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本报评论员;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N];科技日报;2007年
4 本报评论员;学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N];科技日报;2008年
5 刘湛 法国阿尔图大学多元经济研究中心;创新从哪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孙善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N];中国政府采购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吕巍;深化科教体制改革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N];人民政协报;2014年
8 胡建军;“知识管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应用研究”成果评析[N];科技日报;2007年
9 孔欣欣;企业自主创新离不开国家创新体系[N];天津日报;2006年
10 高新军;周然委员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振兴中医药[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盛四辈;系统论视角下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群演进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张国平;我国县域科技创新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陈德静;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海琳;中美国家创新体系比较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2 李楠;借鉴美日经验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D];河北大学;2008年
3 张晓波;国家创新体系相关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董金明;从制度与政策的视角看我国的创新体系建设[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5 何丽雅;国家创新体系动力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翔;中德国家创新体系比较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张泳;国家创新体系背景下的产学研一体化: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8 周本红;国家创新体系生态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9 付柔;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10 高扬;转型与变革中的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23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123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