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全球再平衡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与政策选择(下)

发布时间:2016-10-06 09:56

  本文关键词:全球再平衡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与政策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全球再平衡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与政策选择(下)

2012-3-26

 

    从长周期看,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中国潜在增长率下降似乎也成为长期趋势。全球经济再平衡是一个长期过程,特别是全球分工体系的重新建立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未来6-8年依然是一个充满了“再调整”的摩擦期。从中国当前的政策目标看,“十二五”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到7%,已经有了减速的考虑。从生产函数角度看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因素较多:首先是劳动供给增长的减速,劳动力价格上涨,预计到2015年后劳动的绝对供给量减少,劳动力供给增长缓慢会导致产出增长减速;第二,劳动市场的供需变化和政府的公共政策会牵引劳动在整个分配中的比例提高,推动劳动产出弹性逐步加大,资本产出弹性下降;第三是2012年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50%,预计到达52%,城市化推动的内需扩张也不是无边界的,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土地城市化远超前于人口城市化的国家,城市化带动的投资转折更会提早到来;第四是产业结构变化是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其增长的规模效应和效率会低于制造业,服务业比重高,GDP增长速度就会降低,但能提升就业,尽管中国发展滞后,这是一个全球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趋势;第五是“全球再平衡”直接推动中国内需发展,提升消费是必然趋势,而提高居民消费的根本,就在于改变资本和劳动在分配份额的比例,降低投资贡献;第六是受到全球低碳规则的约束,在加入碳约束下中国潜在增长率年降低1个百分点(袁富华,2010)。继续推进经济两位数增长的要素动力因素下降,唯一可依靠的是人力资源提升和技术进步,当然最大的激励因素是制度改革,但这些都是不易的。

  2012年中国经济可能遇到多重周期的重叠震荡,特别是短和长周期,国际和国内金融市场周期和政策周期的多重重叠,必须要以稳定金融为主调,积极调整结构应对长期发展。

  四、把握未来发展的创新周期推进结构性改革

  2012年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依然是稳定金融。美联储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QEIQEⅡ、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SSF和中国政府对于地方债、铁路债的救助,都是稳定金融政策。金融稳定政策的核心是减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减少企业内外部融资成本的差别,防止因为流动性紧缩而导致企业信贷下降,出现经济衰退。预计,随着宏观经济状况的不断好转,从2013年中期开始,发达国家的债务问题基本稳定,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明显减轻,全球经济将再次步入稳定增长的轨道。未来10年内,国际经济供给面的三个基本产业变革趋势将影响中国经济的供给行为和潜在增长率。

  1.提升全球服务业的可贸易比重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服务业的可贸易比重不断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兴起、普及和应用,服务业可贸易规模成为了全球贸易的新推动引擎,外包、远程服务、知识产权传递等,全球服务可贸易比重会从现在的不足20%,未来10年推进到40%,而美国是这一趋势的主导者,IT平台极大地降低了很多传统商品的单位运输成本,例如电子图书极大地降低了传统纸质书籍的运输、储藏和复制成本。目前最为国内熟知的IT贸易平台是苹果公司将IT技术嫁接到手机上的IPhoneIPad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全球的知识产品几乎都可以在苹果公司的定价平台下进行贸易。以美国新兴富豪为代表的互联网高端技术FacebookGoolleAmazonIT服务平台近年来在全球取得快速发展,进入中国市场后也必将凭借其知识产权优势挑战中国传统产品。未来金融、医疗、教育等的远程服务也将逐步开启,这都直接加大了服务业全球化发展。在美国新一轮的服务贸易外包中,受到语言习惯、产业基础等因素影响,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如何应对美国发动的IT平台的服务业贸易,将成为影响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显然国内还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美国的知识贸易品大潮。

  2.绿色更新周期

  绿色更新周期是指绿色消费和低碳技术推动的全球设备和居住的更新改造周期;设备低碳改造周期预计10年,居住绿色消费更新则要长达20年以上。绿色更新周期对制造业提出新要求,当前欧洲是主要倡导者。2005年欧盟委员会推出“里斯本战略”,明确了欧盟经济增长方式的未来新趋向:创新工业和科技体系、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高产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绿色、低碳、环保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3月在“欧洲2020战略”中,,决定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未来10年的战略重点:欧盟将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20%,同时将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到20%,能效提高20%。自此,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欧洲未来10年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欧洲委员会发布的《欧洲:2050低碳经济路线图》以倒推的形式分析了完成上述转变所需要的能源计划。与服务业不同,低碳经济发展与我国原有的制造业工业基础可以实现较好对接,已经受到了国内政策的高度关注,中国“十二五规划”中的大篇幅的节能减排和传统产业改造计划是符合绿色更新周期的,中国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领先作用。

  3.新兴经济体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

  随着整个新兴经济体GDP的快速增长,一个富裕的中间阶层逐步在全球形成。国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促进了居民消费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的生存消费已经基本满足,正在向殷实的小康家庭迈进,买房置业、安享城市生活成为许多家庭追求的目标。一些发达城市空调、电视、手机、洗衣机等商品的普及率都已与发达国家相差不多,居民消费将由数量消费全面过渡到质量消费阶段,这自然会带动原有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更新换代,由此带来本国制造业的升级改造。

  2012年国内一方面要谨慎应对经济波动,但更重要的是积极进行结构改革,促进增长迎接新的全球发展新机遇。首先要调整税制结构,提高直接税比重,控制收入分配差距。中国当前的税收结构以流转税为基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居民的税收和未来享受的福利在口径上要逐步匹配,税收结构应向着流转和直接税并重的结构转变。推进个人所得税综合改革,将个人的劳务所得和资产所得纳入统一征管平台,从完全分类纳税走向分类与综合相结合,降低名义税率,减少累进档次。逐步取消福利与户籍的捆绑,建立一个广覆盖、可转换的基本社保体系,稳定居民消费倾向。鼓励实体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服务业发展。在增值税扩围后,应当逐步开始降低增值税税率,激励实体部门创新。促进地方政府通过提高城市聚集和竞争力等方式获得收益,改变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行为。从土地城市化走向人口城市化,提高空间集聚效率,获取城市建设、管理和公共支出等方面的规模经济。国际经验表明服务业和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等直接相关,调整服务业和工业结构关键在于增加空间集聚。

  从产业政策来看,应当尽快推动国内低碳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动节能减排,逐步参与碳技术的相关前沿,争取能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在全球低碳经济舞台上拥有发言权。其次要制定长期规划,注意发展基于IT平台的新兴战略性服务业,争取建立相关的服务贸易中文平台,同时要做好与美国进行服务贸易战的知识和法律准备。最后要消减制约国内居民消费升级换代的政策规定和行业管制,当前消费升级的核心是现代服务业需求,如金融、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安全等新兴服务,但这些需求受到行政严格管制,供给不足,放松管制推进国内现代消费服务业发展,下大力气提升服务消费的供给和消费水平,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内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Angus Maddison2005Growth and Interac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The Roots of ModernityThe AEI Press.

  2.IMF 20101)“Rebalancing the Global EconomyA Primer for Policymaking”,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3.Luiz de Mello and Pier Carlo Padoan2010.Are Global Imbalances Sustainable?:Post-Crisis Scenarios,”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 795OECD Publishing.

  4.袁富华:《低碳经济约束下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0年第8期。

  5.张平:《宏观政策的有效条件、运行机制、效果和复苏后的选择》,《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12期。

  6.张平:《中国经济全面复苏和政策“正常化”》,《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1期。

  7.张平、王宏淼:《中国转向“结构均衡增长”的战略要点和政策选择》,《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5期。

  8.张平:《后危机时代宏观政策的转变:从需求扩张到供给激励》,《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2期。

  9.张平、戴磊:《中国经济增长与后危机时代的均衡调整》,《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第1期。

  10.张平、付敏杰:《稳定化政策的基准、期限与刺激政策组合》,《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1期。

  11.坦齐、舒克内希特著,胡家勇译:《20世纪的公共支出:全球视野》,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来源:录入    《现代经济探讨》


  本文关键词:全球再平衡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与政策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17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317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0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