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7-12-30 00:24

  本文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比较 出处:《辽宁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经济全球化 国际剥削 马克思主义 非马克思主义 一带一路


【摘要】:当代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就是空前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既把市场经济的高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优势拓展到全球,也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拓展到全球;经济全球化既把资本追求最大化利润的动力拓展到全球,也加剧了全球范围内财富分配的不公平;经济全球化既推动了国际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使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全面临威胁;经济全球化既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了经济利益,也加大了南北的经济水平差距。全球化既表现为全球经济活动的现象,也反映了世界范围内经济制度的运动轨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虽然穷国和富国的世界经济结构依旧继续,但经济全球化也出现了很多新特点。发达国家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增长乏力。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取得巨大成就,已成为世界经济浪潮的引领者,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增大。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也急需中国实施前瞻性的举措,带动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利于世界经济平衡发展和再繁荣。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建设新型国际合作关系的重大举措,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在国际社会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普遍认可的同时,一些质疑之声也随之而来,有观点认为中国以“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为工具,对沿线国家进行“新殖民主义”侵略,“中国威胁论”之说泛起。那么,经济全球化究竟是发达国家借以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工具,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利共赢的有效途径?面对全球经济的转型,广大发展中国家又该如何取得经济的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提供了两派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范式。有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一派倾向于“剥削观”,一派倾向于“互利观”。实际上,现在热烈讨论的经济全球化问题,在历史上都有其学术渊源,深入挖掘两派理论的形成、演进及在历史上曾有过的争议,可以更深刻的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实质以及发展趋势,以便进一步认清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本文以经济全球化理论的“剥削观”和“互利观”的分歧为研究主线,在纵向上,结合经济发展现实,从全球化的动力、生产格局、国际交换、贸易利益分配、政策主张等视角详细梳理了两派全球化理论的路线演进,构建了两派理论的起源及嬗变的谱系,较为系统的阐释了每派理论的产生、内部修正、演进及最新发展。在横向上,对两派理论从研究对象、方法论、理论基础、理论体系、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比较,并评析了两派理论的争论焦点及其相互批判。本文进一步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为指导,借鉴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的优秀内核,深入研究当代世界经济结构的新变化,分析经济全球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然后,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全球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本文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对我国构建新型对外开放格局的指导意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对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借鉴意义,并给“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由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造成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剥削。但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发达国家垄断资本的能量,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决定了资本主义终将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全球化并不等于资本主义化。当然,广大人民的斗争为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化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在当代,任何一国都不能脱离全球化独立发展经济,由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既存在国际剥削的一面,又有使各国互利的一面,兼具破坏性和建设性。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及其在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自主创新能力来增强国际竞争力,要采取合理引导外资流向、防范金融风险等措施来抵抗国际剥削和霸权主义、保障本国经济安全,还要带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争取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建立新型的国际合作关系。另外,中国也要借鉴非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全球化理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倡导自由贸易,优化资源配置,给经济注入活力。第三,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逐步实施,更加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并不排斥非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基于经济技术分析的优秀内核,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及其在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引下,中国不但能促进国内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也能带动广大发展中国家逐步建立公平、合理、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经济的再繁荣。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1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良悦;刘东;;“一带一路”与中国经济发展[J];经济学家;2015年11期

2 周文;方茜;;“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10期

3 胡新蕾;吴茜;;试论马克思全球化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党史文苑;2015年16期

4 钟春洋;;马克思国际价值论的创新与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15年04期

5 吕世荣;;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04期

6 江海燕;张秋霞;;当今国际贸易体系的不公平性剖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7 刘海泉;;“一带一路”战略的安全挑战与中国的选择[J];太平洋学报;2015年02期

8 杨玉华;;马克思的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思想及其现代解读[J];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09期

9 杨高举;黄先海;;中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吗?[J];管理世界;2014年05期

10 丁涛;;全球价值链的霸权性质——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视角[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董岩;经济全球化基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张永辉;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视角下的中美贸易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3 周学森;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4 高薇;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吉林大学;2011年

5 郭柯;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陶旺生;贸易条件变化的技术进步视角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白英姿;跨越比较优势陷阱[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肖杨;国外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王丽;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3 卢寅昊;中美劳动成本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卫军;中美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比较及其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52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352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d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