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河南“十三五”经济增长混合动力与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30 10:49

  本文关键词:河南“十三五”经济增长混合动力与政策研究 出处:《河南社会科学》2015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十三五” 河南 增长动力


【摘要】:通过梳理河南经济增长动力的构成,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拉动河南经济的传统动力与新兴动力的协同——混合动力,是促进河南经济持续健康包容增长的关键。这一经济增长"混合动力"表现在:一是河南"十三五"经济增长动力既要靠传统要素的升级又要靠新要素的引入;二是河南经济增长既依靠传统产业也依靠新兴产业,既依靠战术性产业也依靠战略性产业,既依靠基础型产业也依靠拉动型产业;三是河南经济增长既依靠大项目、大工程,更依靠大战略——复兴黄河文明大战略,这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四是河南经济增长既依靠经济本身动力,也依靠社会动力、制度动力和基础动力,如教育、医疗、交通等。
[Abstract]:......
【作者单位】: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一、引言2015年7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十三五”期间要在十个领域取得“明显突破”:一是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主要靠投资、出口变为“三驾马车”协同带动,从主要依靠工业变为一二三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丁志国;赵宣凯;苏治;;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产业升级方向与路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9期

2 赵锡军;;全球经济仍将保持低速增长[J];中国金融家;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永春;郑江淮;杨以文;祝吕静;;中国“去工业化”与美国“再工业化”冲突之谜解析——来自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外部性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03期

2 汪中华;王鹏;;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基于黑龙江省2002~2011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2015年02期

3 韩江波;李超;;产业演化路径的要素配置效应:国际案例与中国选择[J];经济学家;2013年05期

4 孟祺;;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传统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理论学刊;2013年08期

5 张红;宋文飞;韩先锋;魏轩;;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演进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1981-2011[J];华东经济管理;2014年01期

6 吴建新;刘德学;;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一种生产前沿方法[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7 李安兰;;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传统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年01期

8 马骏;关一凡;;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因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07期

9 于世海;凌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升级协同演化关系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10 刘志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效率的实证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妍妍;产品空间结构演化与产业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黄政;信息透明度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的传导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3 杨绍波;效率改进、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4 席艳玲;产业集聚、区域转移与技术升级[D];南开大学;2014年

5 黄榕;经济增长阶段转换下的结构转变及其演化[D];南京大学;2015年

6 丁绪辉;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立羽;白城市生态新区建设融资模式选择[D];吉林大学;2013年

2 邵来峰;中国人口转变、人力资本异质性与产业结构升级[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3 陈晓佳;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人力资本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4 周惠民;中国省域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D];青岛大学;2014年

5 赵蒙;排污权交易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6 周闻杰;泡沫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D];浙江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金碚;;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7期

2 赵春雨;朱承亮;安树伟;;生产率增长、要素重置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分行业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8期

3 李钢;廖建辉;向奕霓;;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与路径——中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过高了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10期

4 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年11期

5 丁志国;赵晶;赵宣凯;吕长征;;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库兹涅茨效应识别与农村金融政策应对路径选择[J];金融研究;2011年07期

6 丁志国;赵宣凯;赵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我国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识别[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09期

7 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茅欣;亚洲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地区[J];国际经济合作;2000年06期

2 贺力平;20世纪经济增长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1期

3 孙波;1978—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2000年02期

4 周绍朋;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年04期

5 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组;河北省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实证分析——直接启动消费需求是我省下一步扩大内需政策的基本取向[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6 高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J];技术经济;2000年03期

7 李宗福;收债:促进港口经济增长的一个支点[J];交通财会;2000年02期

8 仲禾;今后我国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增长[J];市场经济导报;2000年07期

9 冯雷;辽宁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J];税务;2000年03期

10 熊祖辕;美国的经济增长[J];统计与咨询;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总第11期)[C];2004年

2 陈向阳;;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从环境成本视角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马国霞;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戴武堂;;转轨时期中俄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孙文祥;;我国区域研发实力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周毅;辛利;熊焰;陈易章;;“奥运”对促进北京地区经济增长的分析[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7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8 周端明;蔡敏;;经济发展的实践、增长理论的进展与文献的转向——兼评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9 焦方义;;实现集约式经济增长模式:中国“十一五”规划的根本任务[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四册)[C];2006年

10 张宏亮;;陕西省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A];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陕西省金融学会第十九届金融征文获奖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贤佳;“美经济增长放缓 对中国影响有限”[N];上海证券报;2006年

2 徐启生;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缓[N];光明日报;2008年

3 李金珊 赵云旗;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N];中国财经报;2005年

4 陈泰锋;全球经济增长潜藏风险 人口问题威胁世界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4年

5 俄欧亚所 张中华;俄经济增长背后的隐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2005年亚洲经济增长将趋缓[N];国际商报;2004年

7 ;全国30省区市经济增长比较[N];经济日报;2003年

8 华;韩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缓慢[N];金融时报;2003年

9 记者 赵金川;印尼经济增长加快[N];人民日报;2000年

10 记者乐绍延;日经济增长超预期[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2 彭亮;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杨友才;引入制度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刘建伟;公共产品供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3年

6 张李节;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刘海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王瑞泽;制度变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李富强;内生制度、最优治理和我国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6年

10 熊德义;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德安;内外资企业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刘国伟;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吴娟;宁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许莉;环境因素内生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张莹;青岛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6 曹佛宝;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7 阮文达;越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8 穆晓芳;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9 叶磊;我国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马速利;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545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3545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9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