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思考

发布时间:2017-12-30 13:28

  本文关键词: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思考 出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经济特区 非特区 协调发展 极化效应 扩散效应


【摘要】: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协调发展不仅关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而且关乎收入分配、社会公正、乃至政治稳定。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中心-外围"理论,以及"梯度转移"理论等。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在发展的实践中存在"飞地"型特区风险加大,极化效应加剧,以及扩散效应延迟的趋势,因此,应建立全国统一公平的市场体系,转换政府角色和职能创新,以比较优势为首要原则设立经济特区,完善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合作机制。
[Abstract]:......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经济特区转型与中国模式研究”(13JJD790043)
【分类号】:F127.9
【正文快照】: 经济特区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先试者,为中国改革开放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以非均衡发展战略为指导;二是以渐进式的“增量改革”为内容;三是以建立完善的市场化体系为目标。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特区面临两大难题:第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颜鹏飞,邵秋芬;经济增长极理论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02期

2 冯邦彦,叶穗瑜;从增长极理论看我国区域经济的梯度开发——兼论西部大开发的推进策略[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任军;增长极理论的演进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罗清和;蔡腾飞;李佩;;新时期经济特区还要特下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丽华;;培育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亟需破解的难题[J];长白学刊;2011年03期

2 闵晓楠;庄振信;刘杨萱;;借鉴三大区域增长极模式培育西部经济增长极[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王艳安;李志民;王翠萍;刘冬;王晓静;;乡村特色产业规划研究——以延长县黑家堡镇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高进田;;增长极理论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2期

5 芮明杰,李洪雨;WTO条件下我国零售企业发展的策略选择[J];财经研究;2004年04期

6 赵放;吴宇晖;;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与政府区域干预政策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03期

7 谢燮,杨开忠;新经济地理学诞生的理论基石[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04期

8 韦红梅;阳正义;周永生;;临海工业发展模式研究及广西战略选择[J];东南亚纵横;2006年01期

9 李凡;佛山城镇空间的极化与反极化过程及其协调发展[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陈成栋;;物流资源整合相关理论在闽台区域的应用[J];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景贵;高莹;;经济特区发展成就、主要挑战与改革新使命[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练振中;临空经济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史跃峰;金融和谐论[D];天津大学;2012年

3 汤卫东;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路径、模式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刘赣州;中国资本配置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吴航;经济全球化中的东亚经济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6 谢景武;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构建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俞勇军;赣江流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用明;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4年

9 卢焱群;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曾明星;极化增长区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增长极的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玮;区域发展规划中的空间发展战略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婷婷;山东省金融增长极的选择与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余丞;旅游开发背景下环洱海区域村镇空间结构演变和村镇形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惠海霞;区域增长极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梁夏瑜;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广州城市功能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陈宁尧;基于新经济地理论的中部经济一体化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骁;企业家人力资本与西北地区经济增长[D];兰州大学;2011年

9 张乐;区域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李杰;珠三角地区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经济关联性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骆玉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货币总量调控的局限性——最适货币区理论对宏观政策选择的启示[J];金融研究;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茵;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继续发挥经济特区“试验田”和“窗口”作用[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钟世坚;;改革开放30年与珠海经济特区的实践[J];广东经济;2009年01期

3 牛君;;论经济特区的功能定位与厦门特区的职能优化[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罗清和;蔡腾飞;李佩;;新时期经济特区还要特下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世界的经济特区[J];中国金融;1981年09期

6 冯苏宝;中国经济特区的未来取向[J];开放导报;2003年12期

7 ;改革开放30年与珠海经济特区成长 “领袖的关怀”[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王s,

本文编号:13551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3551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d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