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甄选及培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甄选及培育研究 出处:《重庆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 区域产业结构 甄选评价 培育路径
【摘要】:世界经济危机过后,为探索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抢占我国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领先地位,重庆市大力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前沿科学技术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以绿色经济、可持续经济为产业发展前进方向,以产业市场前景良好、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力大、显著调节现有产业结构的新型产业。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潜力反映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和综合实力,是区域经济未来增长的首要推动力。其培育路径主要有三条:通过对重庆市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加速传统产业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高度契合国家和全市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要求,并同时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技术创新力;主动契合国家产业战略性、新兴性的发展要求,从各个方面增强重庆市产业的综合实力。 本文通过对产业发展相关理论的梳理和引用,,从“产业匹配度”、“产业领先度”、“产业研发水平”多个层面构建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甄选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测算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采用熵权法测算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甄选指标的复合权重。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测度值,并得到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评价算表,以此来匹配每一类产业的最适培育路径。 文章主要从以下四点展开论述和研究:一是对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甄选评价体系和培育路径进行理论分析;二是分别从“产业匹配度”、“产业领先度”、“产业研发水平”多个维度建立地方新兴产业的综合甄选评价体系,以界定当前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和培育方向;三是针对地方不同产业类型构建具体的适用路径,为重庆市政府提供新的思考点;四是进行评估体系的演示,以重庆市当前着力培育的七类新兴产业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检验本文提出的甄选评价体系和培育路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文中的理论梳理和模型设计,为重庆新兴产业的发展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具体解决方法。
[Abstract]:After the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otive force of new round economic growth, occupy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Chongqing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ies in the city.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re the power source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based on fronti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een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economy as the direc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prospect of industrial market is good, and it has great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growth potential of regional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It is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for the future growth of regional economy. There are three main ways to cultivate it: to speed up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raditional industry and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y through the "high-tech" of traditional industry in Chongqing; It is highly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requirements of the country and the whole c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and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line with the strategic and emerging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industries,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Chongqing's industries is enhanced from various aspects. Through combing and quoting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dustry match degree" and "industry leading degree". The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Chongqing'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s constructed in "Industry R & D level". The subjective weight of evaluation index is calculated by AHP and the objective weight of evaluation index is calculated by entropy weight method. On this basis, determine the composite weight of each selection index. Finally, through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measurement value of all levels of indicators, and get Chongqing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able. This is to match the optimal cultivation path for each type of industr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and studies the following four points: first, the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cultivation path of Chongqing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re analyzed theoretically; The second is to establish the comprehensive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local emerging industries from the aspects of "industry matching degree", "industry leading degree" and "industry R & D level". In order to defin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the city and the direction of cultivation; The third is to build a specific applicable path for different types of local industries to provide a new thinking point for the Chongqing municipal government; The fourth is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taking the sample data of seven kinds of emerging industries in Chongq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ertinence and maneuverability of the selec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cultivation path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theoretical combing and model design in this paper provide a new thinking angle and concrete solu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decision of Chongqing emerging industry.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昌荣;毛振华;;湖北省产业政策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1986年09期
2 ;把环保产业建成良好经济效益的新兴产业[J];领导决策信息;1999年24期
3 ;再就业优秀个人和先进工作者奖章[J];中国劳动保障;2004年08期
4 平力群;;日本的三次风险投资浪潮及现状[J];现代日本经济;2006年02期
5 ;特别关注——宁波新兴产业发展[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9年09期
6 毛泽阳;;自主创新与新兴产业:共拓广东飞跃路[J];广东科技;2010年07期
7 张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力推进太原市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年06期
8 谢飞;;加快资源开发 培育新兴产业——铜仁地区硅石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的调查报告[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10年01期
9 ;地方资讯[J];中国科技产业;2010年07期
10 ;4G等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数字电视;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艳;;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菲;;培养科学休闲观 打造新兴产业[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3 刘刚;;后金融危机时期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动和发展[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信息动力学课题组;李德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势科学机制——信息动力学机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夏来保;;天津航空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钻石竞争模型视角[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石光乾;;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研究——兼论后危机时期我国产业政策及其法律化[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7 李凤莲;宫小全;;基于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评价机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戴永年;;序[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孟祥芳;;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评价研究——基于天津的实证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郑春东;张露露;;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识别与评价[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京红;我市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N];临汾日报;2008年
2 实习生 滕昶;广东新兴产业企业异军突起[N];经济日报;2009年
3 苏卫东;惠山力促新兴产业“逆市扩张”[N];无锡日报;2009年
4 记者 金志良 通讯员 柯懿;椒江大力挖掘新兴产业项目[N];台州日报;2009年
5 记者 李丽辉;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N];人民日报;2009年
6 记者 杨文平;我市成立15个新兴产业振兴工作组[N];长江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张晔;危机“跑道”上,新兴产业加速起飞[N];科技日报;2009年
8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段小华 刘峰;政府投资支持新兴产业应关注什么?[N];科技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彬;新兴产业:中国经济新引擎[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记者 叶勇 胡薇 编辑 阮奇;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调结构”突围之路[N];上海证券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树人;资源型城市新兴产业规模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 柯俊杰;新兴产业厂商发展要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袁中华;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李小芬;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驱动机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向阳;开放式创新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知识治理机制及其效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郎永清;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经济增长[D];西北大学;2005年
7 夏光;校区、园区与社区“三区联动”自主技术创新的模式、机制及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姚毓春;创业型经济与就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肖英;新型工业化战略与新疆工业可持续发展[D];新疆大学;2004年
10 刘志迎;基于效率理论的高技术产业增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龙;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甄选及培育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2 苑广继;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3 贺新政;辩证思维下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2年
4 李延泽;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关莹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D];吉林大学;2012年
6 李妃养;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覃世利;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8 吴艳;基于知识发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与布局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9 张玉;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10 赵倩;太仓市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613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361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