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分析——基于Divisia指数法和Toda-Yamamota检验

发布时间:2018-01-02 18:09

  本文关键词: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分析——基于Divisia指数法和Toda-Yamamota检验 出处:《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Divisia指数 Toda-Yamamota因果检验


【摘要】: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影响关系存在很大争议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能源消费与GDP之间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仍明显具有刚性,作为节约能源必须手段的"节能减排"会造成潜在的经济产出损失,阵痛难以避免。实现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型,需"开源"与"节流"并举,同时要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还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研究提供了能源消费量加总方法和因果检验方法的组合选择:若不考虑因果检验方法的选择,则采用基于Divisia指数的方法加总能源消费量;若不考虑能源消费量加总方法的选择,则采用Toda-Yamamota因果检验的方法。
[Abstract]:Effec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s very controversial bu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two-way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current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Chinese shows that economic growth of energy demand is still obvious rigid, energy conservation as a means to "energy-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will cause the potential economic loss of output. It is difficult to avoid the pain. To achiev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f the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 transformation, to "open source" and "cutting" simultaneously, and to accelera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research also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ausality provides a combin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general method and causality test method selection: if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causality test method selection method is used with the Divisia index based on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total method of choice is The method of Toda-Yamamota causality test is adopted.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市场供给的动态缺口效应及其对市场竞争行为的影响研究》(批准号:10JJD790032) 吉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吉林省收入差距现状和趋势研究》(批准号:20110616)
【分类号】:F224;F124;F206
【正文快照】: 一、引言能源是工业的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已于2004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伴随着能源需求的与日俱增,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应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全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马超群,储慧斌,李科,周四清;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2004年10期

2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年12期

3 马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4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5 赵进文;范继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08期

6 周建;;经济转型期中国能源需求的长期均衡及短期波动:1978—2005[J];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03期

7 汪旭晖;刘勇;;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J];资源科学;2007年05期

8 马宏伟;刘思峰;袁潮清;马开平;李静;刘伟;;基于生产函数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多变量协整关系的分析[J];资源科学;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秀琴;;安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 胡雯瑾;陈宏民;;能源与农业价格传递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3 肖冬荣;江莹;赵靖;;上海市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4 马丽;张前进;;宁夏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5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6 姚丽芬;刘爱英;龙如银;李庆辰;;河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及能源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7 董智;王世进;;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8 李致平;崔立志;;马鞍山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高山;靳宇恒;;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4期

10 李光谱;;石油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长期关系分析[J];北方经济;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4 迟诚;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9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双喜;甘肃省能源消费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嵘;我国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3 宋兴达;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梁根琴;中国能源消费对工业品出厂价冲击的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邹博;江苏省能源消耗、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黄娑;江苏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徐丹;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胡锐;武汉市能源消耗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胡燕平;辽宁省能源消耗及CO_2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超群,储慧斌,李科,周四清;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2004年10期

2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年12期

3 吴巧生,成金华,王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4 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5 王建林;赵佳佳;;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测度与分析——基于中国样本[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1期

6 王风云;;我国能源供给与需求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10期

7 周杰琦;何中正;;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基于需求和生产视角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11期

8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9 项云帆;邓学龙;;基于MSVAR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分析[J];管理科学;2010年01期

10 孙辉;支大林;李宏瑾;;对中国各省资本存量的估计及典型性事实:1978~2008[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保忠;黄解宇;;能源供给、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1978—2008年山西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0年02期

2 王全良;;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研究[J];大众商务;2009年14期

3 孙绍成;;试论我国能源发展与对策[J];煤炭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4 张丽峰;;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对碳排放影响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01期

5 施发启;;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及成因分析[J];天然气经济;2005年05期

6 陶颖;王文华;;河南省经济增长方式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10期

7 李忠民;庆东瑞;;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实证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何建坤;韦志洪;张阿玲;吴宗鑫;;能源系统未来减排CO_2的技术选择和效果评价[J];预测;1992年05期

9 金忠义;上海能源消费结构与生态环境研究[J];财经研究;1993年02期

10 佘健明;选准重点制定政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宏观经济管理;199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云勇;;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对策分析[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郭铁民;;正确理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3 赵宁渌;薛长顺;;十年创业集约路——靖江百货大楼经济增长方式调查[A];“连运杯”商业企业集约化经营与提高经济效益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4 黄晓芬;诸大建;;资源生产率和循环经济[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华丽萍;;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策略下提高土地使用率的探索[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冯俊华;;试论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7 田志刚;孙龙;;煤炭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统计监测与评价方法探讨[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武义青;;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的衡量[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9 王永年;;本轮经济调整的二重性质及其矛盾分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安和平;;贵州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失业保障制度与就业形势分析》课题组;就业增长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N];经济参考报;2003年

2 邱国潮;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四个转变”[N];闽西日报;2005年

3 阎坤邋于树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靠什么[N];中国财经报;2007年

4 王越;内修外炼促转变[N];中国质量报;2006年

5 张仕洪 通讯员 严泽波 李军华;京山优化环境促经济增长[N];湖北日报;2007年

6 辛华;评环保重点 说和谐发展[N];江苏法制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撰述;都是GDP惹的祸[N];亚太经济时报;2006年

8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N];辽宁日报;2008年

9 首席记者郭春华;盘山县开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新转变[N];盘锦日报;2011年

10 贾康;以建设公共财政为导向改善经济增长方式[N];中国证券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翊;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2 李变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万勇;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闫涛;我国超大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王金亮;转轨时期俄罗斯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6 黄茂兴;论技术选择与经济增长[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夏德孝;人力资本积累与城市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周青梅;转型期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佟雪铭;基于经济增长方式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王祖继;制度视角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建群;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 俞建群;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3 罗东升;广东经济增长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

4 郑静;就业弹性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5 隋欣;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6 梁楠;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及我国的现实选择[D];天津商业大学;2008年

7 刘淑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8 O 晓光;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华东;粤、苏、浙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对比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10 陈莹莹;中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703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3703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d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