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长城-天山”商路与近代中国国家建构的东西轴线——兼对拉铁摩尔的“区域研究法”的探讨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8-01-04 16:23

  本文关键词:“长城-天山”商路与近代中国国家建构的东西轴线——兼对拉铁摩尔的“区域研究法”的探讨与应用 出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史观新探 疆域理论 空间建构 战略区 经济区 “天山-长城”商路 东西轴线


【摘要】:作为观察中国历史变迁的一种整体性的空间视角,拉铁摩尔提出的"区域研究法"是以战略区与经济区关系整合为切入点。在处理俄国与内亚的问题方面,必须使清朝动员举国上下的力量,以经济区支援战略区,促使"长城-天山"之间沿线区域关系的新发展,形成"长城-天山"商路,不仅标志内地与天山南北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而且也反映了国家命运开始从运河方向的南北轴向转为"天山-长城"东西轴向的摆动,这一商路的兴衰变迁,成为观察这一历史过程的重要"晴雨表"。以往在"海国"为参照的民族主义话语下,"陆疆"危机深重,淡化了清朝原来处理长城南北关系(蒙、汉关系,中俄关系)这一语义,却替换不了"天山-长城"东西轴线在中国国家空间建构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必须兼顾海洋和内陆方向的双重经验。
[Abstract]:As a holistic spatial perspective to observe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China, Lattimore's "Regional Research method" i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strategic areas and economic zones, and deals with the problems between Russia and Naya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Qing Dynasty to mobilize the whole nation to support the strategic area with the economic zone, to promot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relations along the line of "the Great Wall-Tianshan Mountain", and to form the "the Great Wall-Tianshan Mountain" commercial road. This not only marks a further strengthening of economic ties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ianshan, but also reflects the shift of the country's destiny from the north-south axis of the canal to the east-west axis of "Tianshan-#hotel0#". The vicissitudes of this commercial road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barometer to observe this historical process. In the past, under the nationalist discourse of "Haiguo" as a reference, the crisis of "Land and Xinjiang" was very serious. It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ational space by desalinating the semantics of the Great Wall's relations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Mongolia, Han, Sino-Russian relations), but not replacing the "Tianshan-#hotel1#" east-west axi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ational space. China's modern national construction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ocean and inland direction of the dual experience.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边疆热点地区城市民族关系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11&ZD05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30;F129
【正文快照】: 1935年,在美国学习的经济学者冀朝鼎试图通过中国历史上“基本经济区”(Key Economic Areas)的转移这一事实,论证导致中国历史上王朝帝国统一与分裂的经济基础。“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时期,有一些地区总是比其他地区受到更多的重视。这种受到特殊重视的地区,是在牺牲其他地区利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范金民;清代江南与新疆官方丝绸贸易的数量、品种和色彩诸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01期

2 王瑞成;;从《海国图志》看“海国”与“中国”概念的生成——全球、海国和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中国”定位与新主体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02期

3 齐清顺;清代新疆的协饷供应和财政危机[J];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03期

4 鲁西奇;;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与分析理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黄达远;;在古道上发现历史:拉铁摩尔的新疆史观述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6 黄达远;;18世纪中叶以降的内亚地缘政治与国家建构[J];学术月刊;2014年08期

7 黄达远;;多维视野下的西域——以1759-1864年的天山史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8 潘志平;耶斯尔;;西域新疆的战略地位:地缘政治的视角[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少虎;;历代屯垦绩效对民国新疆的中华民族认同影响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李宏伟;佟训舟;;拉铁摩尔的“中国情结”[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李宏伟;佟训舟;;从特纳到拉铁摩尔——边疆史研究的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4 特力更;张骁;;旅游经济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影响分析——以蒙古族游牧文化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5 张爱青;;左宗棠与票号——解读左宗棠为乔家大院题词[J];沧桑;2009年05期

6 丁立军;;新疆军府制的建立及其局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渝中区:向“内陆香港”挺进[J];重庆与世界;2012年01期

8 陆水林;;新疆经喀喇昆仑山口至列城道初探[J];中国藏学;2011年S1期

9 罗佳;;清代西域地名的功能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孙丽萍;王文奇;孙兴杰;;“东北亚区域秩序研究”笔谈[J];东北亚论坛;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铭铭;;民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课题[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2 李鸿宾;;当代民族关系的模式、成因与境遇——“二元制”与“民族—国家”模式构建下族群关系的思考[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3 袁剑;;清代中国的“边疆性”及其现代意义[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4 徐新建;;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C];2009年

5 赵旭东;;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及其转化[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6 胡玉春;;边缘地带文化互动的历史记忆——以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为例[A];论草原文化(第九辑)[C];2012年

7 王勇;;长城、寺庙与围栏——中国/国家建构的产权政治学[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8 黄益;;游牧与农耕概念辨[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3年第4期[C];2013年

9 阿拉坦宝力格;;生态文明建设与干旱区域水资源管理的人类学思考[A];人类学与江河文明——人类学高级论坛2013卷[C];2013年

10 朱金春;;边疆政治:主体、行为与过程[A];华西边疆评论(1)[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曹志红;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5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荣;清朝乾隆时期哈萨克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吾斯曼江·亚库甫;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史学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应成;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闫宗淼;清朝回疆民族政策—伯克制度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3 田小红;新疆尉犁营盘墓地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杨晓伟;热河驻防八旗生计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曹培;和硕特蒙古在藏史事述论[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6 陈X;西汉河南郡军事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张俊;龟兹石窟壁画之宗教文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8 刘少虎;民国时期新疆经济积弱对西北边疆安全影响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9 戴宁;高昌故城土遗址保护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陆和清;战国时期皖西地区文化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向阳;论魏源对世界的认识[J];船山学刊;2001年02期

2 杨镰;;内陆亚洲的变局与均衡[J];读书;2007年03期

3 杨晋龙;魏源研究与评价的反思[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李莉莉;;20世纪90年代以来魏源研究综述[J];理论界;2007年03期

5 李丹慧;新疆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1945—1965)[J];历史研究;2003年03期

6 张东月;关于新疆历史的几个问题[J];民族研究;1959年06期

7 夏剑钦;魏源研究百年回眸[J];求索;2004年07期

8 潘志平,,王智娟;鸟瞰中亚宗教、民族之历史与现状──兼评亨廷顿的“文明模式”[J];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02期

9 潘志平;;区域史研究的考察——以中亚史为例[J];史学集刊;2011年02期

10 任复兴;;晚清士大夫对华夷观念的突破与近代爱国主义[J];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晔;试评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剑;;20世纪上半叶的内亚研究与地缘政治——以民国时期国内对拉铁摩尔及其学说的介绍与评价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04期

2 杨洪远;;从欧文·拉铁摩尔到王明珂:解读中国边疆研究的另一个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06期

3 宋培军;;拉铁摩尔“双边疆”范式的内涵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李宏伟;佟训舟;;拉铁摩尔的“中国情结”[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德全英;;长城的团结:草原社会与农业社会的历史法理——拉铁摩尔中国边疆理论评述[J];西域研究;2013年01期

6 林赛水(Lindsay Waters);中国与美国的内边疆[J];读书;2005年04期

7 李晔;;欧文·拉铁摩尔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中国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01期

8 韩毓海;;中国道路与中国共产党[J];文化纵横;2011年04期

9 张星星;;“《美亚》小组”延安行[J];共产党人;2007年16期

10 王欣;;中国边疆学构建面临的几点理论挑战——以拉铁摩尔、狄宇宙和濮德培为例[J];思想战线;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泽琳;;读书[A];共识(2011秋刊06)[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故垒;拉铁摩尔:见证中美数十年风云[N];中华新闻报;2006年

2 袁剑;边缘社会的外国眼: 拉铁摩尔及其中国边疆民族理论[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袁剑;长城的意义指向及其所体现的边疆意识[N];中国民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宏伟;欧文·拉铁摩尔的边疆学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晔;试评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史天亮;欧文·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探析[D];新疆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79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379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3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