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阶段性与城镇化转型研究——以20世纪60、70年代的日本为例
本文关键词:经济增长的阶段性与城镇化转型研究——以20世纪60、70年代的日本为例 出处:《亚太经济》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经济增长的阶段性 生产性投资 消费性投资 城镇化转型
【摘要】:经济增长的阶段性不同,发展的动力机制也不同,在各异的动力机制驱动下的城镇化道路也不相同。中低收入阶段实行的投资主导的城镇化要转为消费主导下的城镇化,关键是要把生产性投资转变为消费性投资。通过考察日本跨越"中高收入陷阱"过程中财政投融资的投向变化对城镇化的推动,提出中国在三种经济转型的叠加期,必须围绕着"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战略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为进城农民工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矫正城市偏向的经济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加大对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房屋建设,尽快缓解进城农民工基本住房保障不足问题;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投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品的均等化。
[Abstract]:Economic growth is different in stages , the power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 is different , and the urbanization road under the driving of different power mechanism is different . The investment - driven urbanization in middle - and low - income stage should be converted into consumption - led urbanization . The key is to change the investment structure around the urbanization strategy of " people - oriented " in the middle - low - income stage , to enlarge the support for small and medium - sized enterprises , to enlarge the financial input to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 to enlarge the investment in the economic and affordable housing and low - rent housing , to alleviate the shortage of basic housing security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ity as soon as possible ; and to enlarge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goods in rural and rural areas .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
【基金】: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3BJY052) 201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1SJB790026)
【分类号】:F131.3;F299.313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经济增长的阶段性不同,其发展的动力机制也不同,因而各异的动力机制驱动下的城镇化道路也不相同。每一种城镇化模式都是由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决定的,游离于经济增长的阶段性来评价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优劣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科学的。当经济增长由一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立尧;蒋爱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增收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2 孙强;蔡运龙;;日本耕地保护与土地管理的历史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3 刘东亮;;日本城市化加速时期政府就业政策及其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03期
4 董敏;郭飞;;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的“倒U型”趋势与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8期
5 黄一NB;论本世纪我国产业优先顺序的选择[J];管理世界;1988年03期
6 张志新;李亚;薛翘;;二战后日本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证分析及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魏晓东;;池田政府对华“政经分离”政策中美国因素论析[J];北方论丛;2014年02期
8 石淑华;颜姜慧;;快速城镇化能同时带来农地规模化吗?[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9 张文奎;;亚洲新兴工业经济群国际加工工业基地建设及其经验[J];热带地理;1990年04期
10 张东刚;近代日本消费需求变动的宏观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宋成有;;战后日韩经济开发进程与“奥林匹克现象”[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2 刘东亮;;日本城市化加速时期的政府就业政策探讨[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许晓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就业问题研究——国外经验分析与启示[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怡本;三都澳海岸带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曾荣平;战后日本衰退产业转型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3 周建高;日本终身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南开大学;2009年
4 林峗;论粮食供求与粮食补贴[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冯涛;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政治理转型[D];浙江大学;2012年
6 李敏;身份干扰与行为偏失[D];外交学院;2012年
7 赵洪山;我国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趋势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8 贡慧;日本财政赤字的经济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9 谢剑锋;日本农民利益增长与农业衰退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首鹏;哈尔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2 曹静;公共租赁住房配租管理的匹配度测算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3 全慧英;日本扩大内需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4 陈日光;厦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技术策略[D];华侨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易宪容;;中国住房市场的公共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9年10期
2 张季风;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特点[J];日本学刊;2003年02期
3 金三林;;变动趋势、结构差异与消费需求不足扭转[J];改革;2009年06期
4 ;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01期
5 李仙娥,王春艳;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茅欣;亚洲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地区[J];国际经济合作;2000年06期
2 贺力平;20世纪经济增长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1期
3 王荣阁;经济增长模式研究的重大收获——读《经济增长模式比较》[J];经济经纬;2000年05期
4 孙波;1978—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2000年02期
5 周绍朋;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年04期
6 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组;河北省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实证分析——直接启动消费需求是我省下一步扩大内需政策的基本取向[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7 高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J];技术经济;2000年03期
8 李宗福;收债:促进港口经济增长的一个支点[J];交通财会;2000年02期
9 于秀媛;教育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热点[J];辽宁经济;2000年10期
10 吴盛汉;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J];龙岩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总第11期)[C];2004年
2 陈向阳;;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从环境成本视角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马国霞;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武义青;李冰茹;;经济增长解析[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5 戴武堂;;转轨时期中俄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孙文祥;;我国区域研发实力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周毅;辛利;熊焰;陈易章;;“奥运”对促进北京地区经济增长的分析[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8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9 刘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风险与经济增长:历史演变与最新进展[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10 周端明;蔡敏;;经济发展的实践、增长理论的进展与文献的转向——兼评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贤佳;“美经济增长放缓 对中国影响有限”[N];上海证券报;2006年
2 徐启生;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缓[N];光明日报;2008年
3 李金珊 赵云旗;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N];中国财经报;2005年
4 王振华;美巨额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构成危险[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陈泰锋;全球经济增长潜藏风险 人口问题威胁世界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4年
6 俄欧亚所 张中华;俄经济增长背后的隐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2005年亚洲经济增长将趋缓[N];国际商报;2004年
8 钟生坦 黄铁苗;试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途径[N];光明日报;2001年
9 杰夫·马德里克;经济为什么增长?[N];经济观察报;2003年
10 ;全国30省区市经济增长比较[N];经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泽填;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3 彭亮;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杨友才;引入制度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刘建伟;公共产品供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3年
7 张李节;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刘海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王瑞泽;制度变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李富强;内生制度、最优治理和我国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德安;内外资企业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刘国伟;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吴娟;宁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祝燕君;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公共支出模式创新[D];浙江大学;2009年
5 许莉;环境因素内生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莹;青岛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7 曹佛宝;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8 阮文达;越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9 穆晓芳;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叶磊;我国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79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379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