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区域发展与人口再分布新态势

发布时间:2018-01-05 13:04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发展与人口再分布新态势 出处:《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发展 人口再分布 新动态


【摘要】:基于人口普查和流动人口调查等数据,探讨中国区域人口再分布新动态。随着中国进入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阶段,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国区域人口再分布出现了人口由"东南沿海单向集中"转向"多向集中"、人口迁移的地理临近效应弱化、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吸纳效应显现、大城市对外来人口的"粘性作用"尚存等特征。新形势下东部地区大城市人口调控工作要以"调"代"控",重在调整人口结构,使之适应新一轮服务型经济发展的需求。中西部地区重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协调关系,防止"隐形城镇化"等问题。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census and floating population surve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dynamics of regional 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in China. With China entering a new round of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ny factors. The regional 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in China has changed from "unidirectional concentration" to "multi-directional concentration", the geographical proximity effect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is weakened, and the labor force absorption effect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ppears. The "sticky role" of the big cities to the foreign population still exis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major cities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the population regulation and control work should "adjust" instead of "control", focusing on the adjustment of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should deal with the problems such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revention of "invisible urbanization" and so on.
【作者单位】: 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华东理工大学经济发展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CRK0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1YJA630176)
【分类号】:F127;C924.2
【正文快照】: 0引言从根本上来说,迁移是人类应对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适应行为。在当代,人们主动进行迁移的目的是利用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来实现自身(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各种经典的迁移理论,包括推-拉理论、投资-利润理论、期望收入理论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认为,人口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金宏,刘振宇,程丹明,刘瑾,邹建平;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2 王圣云;马仁锋;沈玉芳;;中国区域发展范式转向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理论响应[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6期

3 杨云彦;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若干新特点[J];南方人口;2004年03期

4 杨云彦;八十年代中国人口迁移的转变[J];人口与经济;1992年05期

5 李树茁,杨有社;我国的省间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J];人口与经济;1996年05期

6 王桂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J];人口与经济;2004年04期

7 王桂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与人口迁移关系之研究[J];人口与经济;1997年01期

8 严善平;中国九十年代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及其机制[J];人口与经济;1998年03期

9 王放;论我国近期省际人口迁移的形势[J];人口学刊;1993年03期

10 张善余;关于我国人口迁移的几个问题[J];人口研究;199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俞路;20世纪90年代中国迁移人口分布格局及其空间极化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天惠;刘盛和;;我国人口流动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2 刘伟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地域选择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3 李传武;袁自强;李海建;;大别山区农民工结构特征与流动机制分析——以皖西金寨县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4 杜瑜;樊杰;;基于产业-人口集聚分析的都市经济区空间功能分异——以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5 王成璋,鲁强 ,黄龙跃;农业有效劳动力容量测度方法[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6 黄国华;;劳动力要素流动的区域经济效应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游滨,刘敢新,彭建国;三峡库区移民风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逯进;朴明根;;西部地区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演进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3期

9 黄国华;;劳动力要素流动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高向东;;上海远郊区流动人口集聚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萧衡锺;;中国大陆于社会转型期的户籍改革——管理、制度与治理[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2 刘玉照;梁波;;上海市“新移民”身份获得与结构分化——转型期外来人口的“移民化”研究[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3 朱杰;;长江三角洲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式及启示[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罗仁朝;王德;;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安慧;李增永;;经济发展对外来人口影响因素分析[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6 苟倩莹;李志刚;;不同管制下的“北上广”城中村外来人口居住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7 王格玮;;地区间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基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3卷增刊(总第13期)[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卫;有限理性、契约与集体行动:中国农民合作的产生与效率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2 张心淼;中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陈昱阳;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经济供养与福利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刘新荣;东北地区人口变动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5 陈小华;城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博弈的利益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映慧;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极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雨停;区域生态补偿的农村人口城市化理论问题与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洪;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D];复旦大学;2003年

9 李毳;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进城就业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0 陈全国;中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连霞;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桂庆;1990年代末人口流动对生育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桑小峰;江苏乡城迁移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季高峰;浙江青田县城市化特色与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路鸣;辽宁省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定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蒋鸣;沿海港口、临港产业和临港城市发展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年

7 杨新;“民工荒”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新形势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马翠;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郭晓英;重庆市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郑美娟;产业集群高级人才流动影响因素分层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劳动保障部课题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J];劳动保障通讯;2004年11期

3 高铁梅;范晓非;;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与供求拐点[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1期

4 颜鹏飞,邵秋芬;经济增长极理论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02期

5 诸大建;把长江三角洲建设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带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1期

6 袁志刚;;关于中国“刘易斯拐点”的三个疑问[J];当代经济;2010年19期

7 范保群,许庆瑞;试论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结构变革标准[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02期

8 代合治,姜鲁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区域工业结构比较[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1期

9 苗长虹;区域发展理论: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4期

10 王圣云;沈玉芳;;福祉地理学研究新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本栽;曲伟、赵立枝当选俄罗斯国际区域发展与合作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格兰别尔格院长亲自颁发证书[J];西伯利亚研究;2002年05期

2 贺梅英;廖艳菊;;广东区域发展竞争力: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不同经济体比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李剑林;;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04期

4 涂人猛;迅速走向市场经济,加快内地区域发展[J];江汉论坛;1994年01期

5 童建峰;;中国工业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的分析——高二复习课(中国的工业)[J];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05期

6 李国平,刘健;“统筹区域发展”与缩小贫富差距[J];探索与争鸣;2004年09期

7 张浩;;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8 李本和;;统筹区域发展中的中部崛起需要政府职能转变[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谷晓鹏;;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中原崛起[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0 石金叶;范旭;陆剑宝;;美国高校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新因素、新格局、新问题[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周学政;;发挥首都科技辐射作用,促进“泛首都区域”协调发展——北京科技对泛首都区域发展的意义[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薛益忠;;都市在台湾区域发展上的角色[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周明钧;;学习邓小平区域发展思想 全面加强桂粤经贸合作[A];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5 孙丽霞;梅红霞;;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6 沈正平;储胜金;;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朱礼安;吕维国;;新时期场县共建的重大意义与区域发展[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下册[C];2009年

8 柳建文;;民间组织在我国地方合作与区域发展中的作用[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2年

9 薛健;;对实施《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规划》的思考[A];大关中发展研究(第六辑)[C];2012年

10 葛昭攀;王铮;;我国经济的收敛性及区域发展的多重均衡态实证分析[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魏健 记者 王亦卫;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研讨会举办[N];科技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广平;我省部署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N];贵州日报;2011年

3 见习记者 杜斌伟;全市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部署会议召开[N];陇东报;2011年

4 记者 秦菲菲;国家级开发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N];上海证券报;2012年

5 吴涛;我国区域发展日趋均衡[N];西部时报;2012年

6 记者 李亚冰;《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获国务院批复[N];承德日报;2012年

7 马志刚;统筹区域发展新起点[N];经济日报;2012年

8 自治区扶贫办、发改委;六盘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宁夏片区规划解读[N];宁夏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吴萍 通讯员 袁业飞;解放思想 凝聚力量 攻坚克难 全面实现祁连七个区域发展目标[N];祁连山报;2012年

10 记者 赵虹 李平 特约记者 杜登波 岑飞;从一生之城看如何谋划区域发展[N];十堰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惠敏;基于生态可持续的区域发展系统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2 侯仁勇;中部区域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胡静;湖北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晏涛;促进中部崛起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5 杨章贤;信息时代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群荣;新中国历代领导人区域发展观比较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2 张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12年

3 曹颖锐;产业转移背景下区域发展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西北大学;2013年

4 张卓;区域发展定位的一般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国茂;区域发展中的路径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李鹏嵩;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7 郑莹;基于区域发展的项目选择系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8 穆晓敏;山东省区域发展的空间分异及其协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蒋育梅;胡锦涛统筹区域发展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10 吴得文;福建省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83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383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e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