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研究:1990年~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县域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研究:1990年~2010年 出处:《经济经纬》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县域经济 空间格局演化 空间自相关 半变异函数 中国
【摘要】:县域是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单元,区域开发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县域层面尤为显著。文章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展示了1990年~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演变状况。研究发现,在经济总体格局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相似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冷点区域集中于西北和西南地区。从热点区域与冷点区域的时空变迁来看,中国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分不断降低,热点区域范围扩大,并呈现出向北和向西移动的趋势,而冷点区域的范围有所减少。1990年~2010年时段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存在着较明显的变化,增长热点也呈现向北、向西迁移的趋势,增长冷点则向沿海迁移。最后,将中国县域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3个方面:经济区位、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政策。
[Abstract]:County is the basic unit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at the county level. It shows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county economy pattern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10.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the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shows a stro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the overall economic pattern. Similar areas gather and distribute in space; The hot spot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Bohai Rim region. The cold spot region is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region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pace-time changes of the hot spot region and the cold spot region, the self-organiza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county economy is becoming stronger and stronger, and the random components i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are decreasing. The hot spot area expands and shows the trend of moving northward and westward. From 1990 to 2010, there were obvious changes i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ounty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nd the growth hot spots also showed a trend of moving northward and westward. Finally,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county economic pattern can be attributed to three aspects: economic zone location, resource endowment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作者单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31,41101128,41071177)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经济活动的不均衡分布是区域经济的一种常态。分析区域经济差异,探讨空间格局演化,对加快落后地区发展、保持发达地区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靳诚等,2009)。过去30多年里,国内外学者在借鉴西方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对中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学刚;杨兆萍;;基于ESDA-GIS的新疆县域经济时空差异研究[J];测绘科学;2008年03期
2 王静;张小雷;杜宏茹;;新疆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4期
3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4 靳诚;陆玉麒;;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2009年06期
5 徐建华,鲁凤,苏方林,卢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年01期
6 蒲英霞;葛莹;马荣华;黄杏元;马晓冬;;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5年06期
7 宋萍;洪伟;吴承祯;李小蓉;;基于ESDA的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8 薛宝琪;;中原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分析[J];经济地理;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Evolv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isparity in Yunnan Province,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6期
2 ;ESDA-GIS Analysis of Spatial-temporal Disparity i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xi[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2期
3 王亮;;地理空间因素对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4 周青浮;范荣华;;县域经济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5 陈建建;甄峰;;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6 黄海燕;武戈;;江苏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7 余海清;陈阿林;董国仓;孙小涛;;基于层次分析法和GIS的城镇化水平分析——以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8 孙丽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9 孙丽萍;;云南省城乡经济差异演变的时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10 史世莲;王媛媛;张青峰;罗倬;鱼泳;;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甘肃省经济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敏;刘启亮;李光强;程涛;;一种基于场模型的空间聚类算法[A];现代测量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蒲英霞;马荣华;马晓冬;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景雷;孙景生;张寄阳;周祖昊;;基于ESDA和GIS的冬小麦需水量空间分布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4 朱传民;叶长盛;黄雅丹;吴佳;刘平辉;;基于ESDA的江西省县域尺度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格局分析[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雪琳;郑林;章青果;;江西省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6 申伟;赵明华;唐宽金;;基于县域尺度的山东省农民收入差异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徐群;;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广东为例[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史修松;;中国工业经济空间差异及其演化——基于泰尔指数的分析[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丁嵩;李红;;发达省份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时空分析——以广东为例[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3期(总第18期)[C];2012年
10 傅娟;孙久文;;基于GIS的新疆消费重心转移路径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晏淼;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2 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张金萍;基于IANN的县域农业可持续性预警模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覃朝晖;成渝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周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正负地形及空间分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邵大伟;城市开放空间格局的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彬;资源与环境视角下的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郭金秀;反危机公共支出政策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李纪生;农业科研投资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实证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于振亮;辽宁省水资源利用边际效益的估算与时空差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雨风;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叶娟;江苏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郑长海;中国六大典型区入境旅游差异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旭明;安徽省水旱灾害的时空特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粤;广东省城市经济差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艳丽;普洱市工业支柱产业的提升[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苑景雪;浙江省入境旅游非均衡性空间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陈健;新时期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进社,孔健;基尼系数和交差系数对区域不平衡性度量的差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2 卢施恩,叶良煊;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与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陈学刚;杨兆萍;;基于ESDA-GIS的新疆县域经济时空差异研究[J];测绘科学;2008年03期
4 熊薇;徐逸伦;王迎英;;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2期
5 魏也华,马润潮;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区域分布的变化[J];地理科学;1994年01期
6 杜宏茹,张小雷;近年来新疆城镇空间集聚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7 孟斌,王劲峰,张文忠,刘旭华;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8 李小建;樊新生;;欠发达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地理科学;2006年01期
9 李秀伟;修春亮;;东北三省区域经济极化的新格局[J];地理科学;2008年06期
10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坤;杨明;;基于ESDA的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空间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谢拴贵;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经济学动态;1995年09期
3 柴明声;继续深化企业改革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1995年03期
4 刘增科;;促使县域经济切入市场经济的快车道[J];农村工作通讯;1995年05期
5 肖百冶;;县域经济决策应处理好五个关系[J];重庆行政;2001年04期
6 ;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J];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2002年18期
7 阎星,王吉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推动成都发展新跨越[J];国土经济;2003年06期
8 ;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路和措施[J];陕西政报;2003年17期
9 梅迪;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J];辽东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刘海;;灵山:用四种理念实现四个增强[J];当代广西;200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景忠;;浅谈县域经济发展[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2 林正河;马希虎;;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滁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查[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县域经济发展——安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邹彦林;;构筑新型的县域经济发展体系[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县域经济发展——安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王玉江;徐斌;;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模式[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5 莫善余;;抢抓“贵广两路”机遇 加快三都发展——大通道经济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A];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6 王涛峰;张淑琴;;加快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7 周建强;;强化科技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县域经济发展——安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王玉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县域经济发展——安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袁维海;;用科学的发展观引领县域经济发展[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县域经济发展——安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孙新安;何斌;王发明;朱成龙;光大志;曾春华;王献余;郝庆孝;;滁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县域经济发展——安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军;开化以项目推进县域经济发展[N];中国企业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张文俊;当好排头兵 为发展作贡献[N];凉山日报(汉);2009年
3 安乡县发展改革物价局 潘宏祥;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 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N];常德日报;2009年
4 姜毅;洛南优化工业结构促县域经济发展[N];商洛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彭青林 实习生 许珊珊;加大对中西部市县支持力度[N];海南日报;2009年
6 黑山县;借鉴大连经验拉长经济“短板”[N];锦州日报;2009年
7 省委党校教授 冷宣荣;助推企业产业升级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N];石家庄日报;2010年
8 邵劲松;都昌县政协以调研促决策助推县域经济发展[N];光华时报;2010年
9 记者 孟庆华;打造三大产业集群 驱动县域经济发展[N];本溪日报;2011年
10 记者 谭彦 通讯员 文岐军 陆启忠;恭城农合行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N];桂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家明;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2 张洪刚;县域经济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3 薄锡年;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4 王立志;县域创业环境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卢建明;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付学坤;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杨建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D];东北大学;2006年
8 廖乐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邢志广;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10 王传民;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洁;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榆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2 钱静斐;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差距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3 党玉峰;集贤县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张莉莉;鄂温克族自治旗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鹿刚;产业集群形成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潘徐恩;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对策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1年
7 许奇峰;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8 王大鹏;近域城市之间的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长春;东北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服务职能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郭燕燕;陕西省县域经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04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04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