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测度与分解
本文关键词: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测度与分解 出处:《统计研究》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全要素生产率 资本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 技术变化 技术效率变化
【摘要】:本文首次采用基于投入冗余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ISP)来重新测度和分解中国1985-2009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该指数优势在于可以进一步测度与分解投入要素的生产率。研究表明:①国家层面,TFP增长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35.08%的份额。相比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是导致TFP变化的主要原因,生产前沿面年均向上移动3.53%;相比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驱动中国TFP上升的主要因素,中国的经济增长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比较优势。②区域层面,TFP差异是导致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但是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TFP的提升均体现在资本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变化方面。③省际层面,全部省份在样本期内都实现了TFP提升,2005年之后逐渐有更多的省份成为"创新者",而省际之间追赶效应表现得并不是十分明显;TFP、资本生产率以及劳动生产率在省际之间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动态趋势。研究对我国今后经济增长挖潜、区域协调发展以及省际发展与赶超等问题,富有启发意义。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dex (ISP) based on input redundancy is us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re-measure and decompose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of China from 1985 to 2009. The advantage of this index is that it can further measure and decompose the productivity of input factor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growth of TFP at the national level of 1 / 1 explains the share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of 35.08%, compared with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change of TFP, and the production front moves up 3.53% annually. Compared with the capital productivity, labor productivity is the main factor driving China's TFP rise. China's economic growth has given full play to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main factors of widening the gap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western region; However, whether in the east, central or western China, the improvement of TFP is reflected in the technological changes of capital productivity and labor productivity. All the provinces have realized the TFP enhancement in the sample period. Since 2005, more provinces have become "innovators", but the inter-provincial catch-up effect is not very obvious; TFP. capital productivity and labor productivity show a dynamic trend of "the strong are strong and the weak permanent and weak" between provinces. The study will tap the potential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the futur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inter-provincial development and catch-up and other issues are instructive.
【作者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
【分类号】:C812;F1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过去30多年,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创造了奇迹。在探寻中国经济奇迹的根源时,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测度与分解成为研究热点。目前,TFP的测度与分解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1957年索洛在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索洛残差法。二是通过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J];经济学(季刊);2005年01期
2 吴延瑞;;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新的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8年03期
3 林毅夫;任若恩;;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J];经济研究;2007年08期
4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5 云鹤;吴江平;;“浙江模式”的C-D形式检验及启示——基于CES生产函数[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俊;徐晋涛;;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的分析——一种非参数方法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赵德海;王振东;;东北装备制造业创新政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1期
3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4 晋盛武;王圣芳;;贸易与环境质量: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5 王云平;;改革以来教育在经济领域中是否存在公平效率的改进[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邵全权;;中国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基于单方程估计和系统估计的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12年04期
7 向波;;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8 燕安;黄武俊;;FDI、人力资本与我国技术水平提升——基于DEA与VAR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0年02期
9 杨碧琴;霍伟东;;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必须提高劳动资本存量[J];财经科学;2011年08期
10 郑效晨;刘渝琳;;FDI、人均收入与环境效应[J];财经科学;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唐杰;戴群;李战杰;高阳光;施洁;金传;;深圳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10年期 总第3期)[C];2011年
4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6 刘庆和;;1949-2008年贵州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灰色生产函数模型的核算[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7 蒋伏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内涵的讨论与路径的选择——以两个三角洲为例的研究[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中)[C];2007年
8 王林辉;宋冬林;董直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个文献综述[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9 王志方;;长期经济增长下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研究——以人民币兑美元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10 蒋萍;谷彬;;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与效率演进——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战杰;专业化劳动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D];南开大学;2010年
4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郭明伟;我国交通运输业要素投入和生产率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孙旭;人力资本及其对中国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慧聪;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进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何新城;中国装备制造业FDI技术溢出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李薇;不安全感、预防性储蓄与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罗新伟;区域物流与TFP[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陈明鑫;浙江省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和优化[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韩文婧;地方财政基础教育投入外部性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李军;信息技术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蒂;李晓钟;;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11期
2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3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4 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5 孙琳琳;任若恩;;资本投入测量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6 舒元,徐现祥;中国经济增长模型的设定:1952—1998[J];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7 李治国,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8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9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10 吴方卫;我国农业资本存量的估计[J];农业技术经济;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忠玉;;寻找和~.小差距 提高劳动生产率[J];中国劳动;1963年06期
2 张绪生;;关于学习劳动经济的几个问题[J];中国劳动;1956年12期
3 陈宗潞;劳动生产率应该用什么产量指标表现[J];中国统计;1957年12期
4 王燕;谢吉晨;;论自动化对人生意义的挑战[J];生产力研究;2011年01期
5 武永生;;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研究综述[J];西北人口;2011年05期
6 河西;;大分流是偶然还是必然?[J];书城;2009年02期
7 宋亚航,赵玉良,陈涛,孙海猛,,叶春娟,祁铁良;《工业统计》教材中的错误一例[J];统计教育;1995年04期
8 何佛;;并非“无患”[J];中国劳动;1959年15期
9 千石保;;中国的劳动伦理(续)——自日中青年工人意识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1988年07期
10 张晓庆,王玉良;指数分析中多种方法的结合运用[J];统计教育;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崔自铎;;现实呼唤人的现代化[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潘丽明;;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A];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一——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九)[C];2006年
3 李宗明;;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思考[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二)——积极老龄化研究之四——老年人与发展[C];2008年
4 史宝山;;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思考[A];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一——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九)[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济南市统计局关于2006年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N];济南日报;2007年
2 赵琳;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N];福建日报;2006年
3 成素梅;休闲文化的历史演变[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索寒雪;蔡f :中等收入国家没有“幸福感”[N];中国经营报;2011年
5 主持人 路倩雯;政府统计:怎样提高公信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6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李强;“弱势心态”蔓延的根由[N];北京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纪晶晶;养老资源供给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2 周红梅;社会保障与成本竞争力之关系[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3 贾常晋;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及其对未来的影响[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4 陈程;上海人口老龄化对养老负担影响的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12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12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