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与东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日韩与东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化研究 出处:《统计与决策》2014年1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中日韩与东盟经济增长数据,文章采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分析方法,对中日韩三国与东盟的人均产出分布及经济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变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中日韩与东盟的人均产出分布均呈现出从尖峰到宽峰、峰值不断下降的分化模式。从中日韩与东盟经济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变来看,三者均呈现出向更高水平演进的趋势,但在很长时间内仍比较分散。相比较而言,中国与东盟更具备协调发展的潜质。
[Abstract]:Based on the economic growth data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and ASEAN, the paper adopts nuclear density estimation and Markov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forecasts the per capita output distribution and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coordin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Japan, Korea and ASEA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 capita output distribution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and ASEAN is from peak to wide peak. From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coordin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and ASEAN, the three showed a higher level of evolution trend, but still relatively dispersed for a long time. China and ASEAN have the potential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商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22)
【分类号】:F224;F125.5
【正文快照】: 0引言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特征之一,亚洲也不例外,双边的或多边的自贸区协定数量明显增多。中国自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双方积极展开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于2001年11月在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第五次会议上达成“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现祥;舒元;;协调发展: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朱道才;吴信国;;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基于1990-2006年数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杨积勇;安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差异分析与政策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许传阳;唐永;王巧玲;;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5 朱玉春;黄增健;;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6 贾蕊;陆迁;邵飞;;西部地区吸引FDI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7 孙丽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8 孙丽萍;;云南省城乡经济差异演变的时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9 陈华;孙会;;苏北区域系统动态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10 琚晓星;刘岳平;钟世川;;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薇;周浩;;中国省际间收入动态研究:1978-2002——基于反事实条件收入模型[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彭国华;;我国地区经济的俱乐部收敛性[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王宏涛;王晓芳;;西部大开发中的信息化、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积勇;荣兆梓;;安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差异分析与政策建议[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范剑勇;;要素聚集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赵弘;;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冠国;;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步研究与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梁双陆;;西部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的理论思考[A];西部省区市社科联第四次协作会议暨西部发展能力建设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曲博;;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贵州省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刘东勋;;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检验——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综合考察[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4 周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收入差距与社会福利[D];南开大学;2010年
5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7 周娟;FDI与中国区域城乡收入不均等[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8 陶春;中国稀土资源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戴为;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农民流动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阿强;刘闯;赵晋陵;于伯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虚拟水概算[J];资源科学;2008年07期
2 袁珠盈;浅析东盟国家的就业现状及政府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周密;;拓展“10+1”框架下的东盟基础设施建设市场[J];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03期
4 樊凡;;广西—东盟区域物流体系基础及运行模式研究[J];桂海论丛;2006年04期
5 王琛;刘志学;;面向东盟的广西航空物流中心构建分析[J];物流技术;2007年02期
6 岑丽阳;;中国—东盟区域物流合作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07期
7 ;透过中国—东盟博览会窗口 寻物流商机[J];中国储运;2007年09期
8 王文中;庄丽娟;周文良;;广东与东盟五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动态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9 李立民;张银银;;中国与东盟中间产品贸易和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韦苏P";李立民;;中国西南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与人均GDP相关性分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菡英;;基于巴拉萨模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静态效益实证分析[A];2008湖南商务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获奖论文专刊[C];2008年
2 梁平波;;利用广西沿海港口优势 建设大型东盟物流中心[A];《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论文集[C];2005年
3 李欣广;袁涛;;CAFTA进程中广西与东盟物流产业对接研究[A];北部湾国际商贸物流发展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龙思政;;对构建崇左区域性新兴城市的若干思考[A];金融危机中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C];2009年
5 赵春营;戴学明;;东兴市建设中国—东盟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可行性分析[A];北部湾国际商贸物流发展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庄宗明;;经济全球化与两岸经济关系前景[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7 张玉梅;过建春;卢江勇;;天然橡胶区域贸易空间均衡分析[A];热带作物产业带建设规划研讨会——天然橡胶产业发展论文集[C];2006年
8 谭云霞;;发挥优势促进广西边境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曾善春;;打造商贸物流基地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A];北部湾国际商贸物流发展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郑远芳;农人明;唐振富;陈伟雄;;广西壮族自治区商会发展报告[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2[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鞠文;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质检部门沟通与合作[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2 菊文;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质检部门沟通合作[N];中国质量报;2008年
3 张婧;广西民大面向东南亚开拓就业新天地[N];广西日报;2009年
4 甘陈雨;浙商借道崇左进军东盟市场[N];中国工商报;2010年
5 记者 梁晓亮;中国将深化与东盟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N];经济日报;2007年
6 常青;丰富合作内涵 创新合作方式[N];中国质量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李雁争;加强海运物流 中国——东盟就港口达成七点共识[N];上海证券报;2007年
8 莫艳萍;泛北合作可使东盟国家分享中国新增长极的发展成果[N];广西日报;2007年
9 叶辛 方舟;CAFTA地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N];国际商报;2007年
10 庞彩伟;我国研究东盟技术标准取得阶段性成果[N];中国质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娟;中国—东盟国家服务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张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贸易增长的二元边际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3 黄晴宇;中国参与东亚经贸合作边境效应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唐颖;东盟五国财政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闫森;东盟五国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陶菁;后MFA全球产业网络重构中的中国纺织出口增长结构分析[D];东华大学;2011年
7 张恒;两岸金融合作与交流深化的制度创新研究-ECFA的论述[D];南开大学;2012年
8 李海燕;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周期同步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志敏;港口群腹地出口集装箱生成量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银银;中国与东盟中间产品贸易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2 李星谕;广西与东盟国家贸易与其引进东盟国家投资的关系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2年
3 杜运苏;中国和东盟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周翔;东盟经济周期同步性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5 林岚剑;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黄薇;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在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预测中的研究与应用[D];兰州商学院;2010年
7 yぞ弈,
本文编号:14257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25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