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江西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江西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出处:《鄱阳湖学刊》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19.0软件对江西11个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分析,选取指标主要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与资源供给三大类。分析结果表明:所选指标中有4个主因子,通过对各评价单元的主成分因子得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江西各个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得分值,结果为萍乡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最高,南昌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最低。
[Abstract]: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11 prefecture level city of Jiangxi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by using the SPSS19.0 software, mainly related to economic and social indicator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supply three categories.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lected indicators are 4 main factors, a weighted sum of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 score of the evaluation unit, comprehensive score of Jiangxi all prefecture level cit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ingxiang, Nanchang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is minimum.
【作者单位】: 江西财经大学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例”(12&ZD213) 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完善我省资源资产管理制度研究”(14SKJD21) 江西现代农业及其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协同创新中心课题“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可追溯体系研究”(XDNYA1507) 江西财经大学校级研究生项目“江西省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变及区位优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27;X321
【正文快照】: 一、引言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如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正日益引起关注。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江西经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维;江源;张林波;傅泽强;周来东;丁优彬;;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成都产业空间布局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2 李外禾;;涪陵重化工产业布局与环境承载力研究[J];绿色科技;2014年04期
3 赵海霞;王梅;段学军;;水环境容量约束下的太湖流域产业集聚空间优化[J];中国环境科学;201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玲玲;周兴;;基于生态承载力的产业布局与结构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2 李翔;童英伟;马红霞;王慧婷;;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布局的技术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3 陈卫东;吴丹;;基于Weaver-Thomas模型和复杂网络的能源产业布局分析[J];电子设计工程;2014年15期
4 姚文捷;;生猪养殖产业集聚演化的环境效应研究——以嘉兴市辖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5年09期
5 蔡如钰;;沿海重化工业基地生态工业体系规划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10年10期
6 黄丽华;王亚男;韩笑;;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7 邓伟明;雷坤;苏会东;乔飞;李福建;;2008年滇池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估[J];环境科学研究;2012年04期
8 李勇刚;张鹏;;产业集聚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9 杨仁发;;产业集聚、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J];经济管理;2015年02期
10 孔凡斌;熊凯;;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文献综述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的整体框架[J];鄱阳湖学刊;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玲;;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城市群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硕;基于流域尺度的可持续复合水生态承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吴珊;工业化后期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张瑞霞;麦积区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刘金娜;“十二五”时期内蒙古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布局导向[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4 杨媚;湖南省高尔夫产业空间布局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5 翁美娥;福州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6 向文;基于SFA模型的建设用地单要素利用效率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7 江巍;江苏省造船区域布局分析及优化[D];江苏科技大学;2014年
8 郑鑫;基于价值工程的北京石景山区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5年
9 刘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永伟;高吉喜;李辉;李咏红;;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产业布局的生态适宜性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11期
2 舒卫英;章平;穆亚君;;宁波市域旅游产业布局优化及战略措施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谢红彬,虞孝感,张运林;太湖流域水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耦合关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5期
4 刘斯康,王水嫩;用产业集群理论来规划新的产业布局[J];当代财经;2003年07期
5 曹颖;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及理论依据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6 蔺雪芹;方创琳;;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7 鲍全盛,姜文来;论我国河流水环境容量空间分异与工业生产力的宏观布局[J];地理科学;1998年03期
8 佟连军,张明祥;辽中南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J];地理科学;1999年06期
9 田卫,俞穆清,刘桂琴;图们江地区水环境容量及其对区域开发的影响研究[J];地理科学;1998年02期
10 谢高地;鲁春霞;甄霖;曹淑艳;章予舒;冷允法;;区域空间功能分区的目标、进展与方法[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明霞;罗国云;;长江上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03期
2 蒋辉;罗国云;;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5期
3 高湘昀;安海忠;刘红红;;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评述[J];资源与产业;2012年06期
4 邱红;;浅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J];时代金融;2013年12期
5 王超;龚新蜀;许文倩;;新疆各地、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9年01期
6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掠影[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8期
7 张少农;;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服务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8期
8 冀振松;王金金;田玉辉;;基于系统论思想的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15期
9 钟维琼;;资源环境承载力应用领域综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9期
10 蒋辉;罗国云;;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特点与功能[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韩东太;;辽宁省“十一五”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报告[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张娥;谢永刚;;汶川县灾后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3 邬彬;;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深圳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4 谢元博;;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以阜新为例[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元春;我市启动资源环境承载力课题调研[N];深圳特区报;2009年
2 记者 李舒瑜;我市部分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N];深圳特区报;2009年
3 记者 秦志勇;深圳市政协资源环境承载力调研启动[N];人民政协报;2009年
4 记者 潘春芳;研究报告称震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低[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5 特约记者 郭聪;京津冀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季杰;委员热议资源环境承载力[N];深圳商报;2009年
7 章轲;成都圆桌:高度重视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8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向鹏 翁惠娟;转型应避免资源环境“超载”[N];深圳特区报;2010年
9 记者 李舒瑜;从“用了再算”到“算了再用”[N];深圳特区报;2009年
10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樊笑英;先知承载力 方能可持续[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建芬;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2 贾立斌;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郑宣宣;西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丛琳;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韩博;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6 陈万象;后重建时期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7 程雨光;江西省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启示[D];南昌大学;2007年
8 曾浩;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差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9 汪耘西;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吴良兴;大型煤矿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26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26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