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府引导机制研究——基于“2011计划”实施背景

发布时间:2018-01-18 10:26

  本文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政府引导机制研究——基于“2011计划”实施背景 出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计划 产学研协同创新 政府引导机制


【摘要】:"2011计划"是进一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战略举措,为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机遇和动力。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动力不足、协同性不高、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了助推产学研协同创新,政府要善于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服务者、协调者、参与者和管理者。机制构建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府引导机制包括利益实现机制、政策协调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所有机制构成一个引导系统,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指明发展方向并提供持久动力。
[Abstract]:"2011 Plan"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further enhance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which provides opportunities and impetus for promoting industry-stud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t present, there is insufficient power and lack of synergy in industry-stud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good at serving and coordinating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Participants and managers. Mechanism construction is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 government-guided mechanis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cludes benefit realization mechanism, policy coordination mechanism, risk control mechanism. Innov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All the mechanisms constitute a guiding system, which can provide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lasting impetus for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0812)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LX12_0014)
【分类号】:F124.3
【正文快照】: 0引言我国于2012年正式启动实施“2011计划”,由高校牵头,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优势创新资源,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在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等国家急需的研究领域联合攻关。2013年4月,首批14家通过“2011计划”认定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公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程亮;;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完善[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12期

2 胡晓瑾;解学梅;;基于协同理念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02期

3 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年02期

4 孔祥浩;许赞;苏州;;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四轮驱动”结构与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22期

5 孔祥浩;宋迎东;熊克;;政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亮;;行业特色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系统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25期

2 王孟钧;刘慧;张镇森;陆洋;;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网络协同要素与协同机制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12年12期

3 祁艳朝;;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提升高校创新能力[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01期

4 钟荣丙;;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研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3年02期

5 黄利国;张聚梅;;黄河三角洲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滨州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6 郭晓立;洪诗鸿;沈滢;;吉林省产学研合作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7 俞乐;刘拥海;崔铁成;;新升地方高校强化协同创新的挑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3年03期

8 陈搏;;社会知识管理促进协同创新[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9 宫淑燕;夏维力;;产业集群与生态文化协同创新关系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史万兵;李广海;;协同创新与博士后培养模式的重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俊青;许益波;;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法律问题刍议[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寒;胡宗彪;李正风;;研发项目对中国大学技术转让合同影响的实证研究——以985工程高校为例[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路春婷;张春博;丁X;;协同创新组织的动力机制[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潘锡杨;;协同创新中心管理体制机制探究[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侯媛媛;刘云;张庆;;中关村创新国际化战略及绩效研究[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6 于娱;施琴芬;;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共享的微分对策模型[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7 侯媛媛;刘云;;高新区创新国际化运行机制及绩效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8 邵景峰;王进富;马晓红;吴生;刘勇;;基于数据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关键动力优化[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9 胡涌哲;王海云;;高校科协创新发展新动向——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A];全国高校科协发展论坛(2013年)论文集[C];2013年

10 李海海;王丽桃;;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模式研究——以官产学研集聚的大城市为中心进行技术创新[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任宗强;基于创新网络协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与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孙艳;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研发模型及其群体协作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3 周来新;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4 赵秀丽;国家创新体系视角下的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贺灵;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测评及增进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张滨楠;研究型大学科研创新团队知识存续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张在群;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铭;殷保达;;大学-产业-政府关系与创新模式的变革[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10期

2 任胜钢;彭建华;;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及比较[J];系统工程;2007年02期

3 花磊;;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02期

4 王东武;;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互动模式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曾茜;李福刚;;区域创新能力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02期

6 詹湘东;;基于知识管理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04期

7 付丹;李柏洲;;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及要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7期

8 陈红喜;;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24期

9 甄峰,黄朝永,罗守贵;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0年06期

10 郑刚;梁欣如;;全面协同:创新致胜之道——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年S1期



本文编号:1440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40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4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