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首都经济圈3E系统一体化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1 02:15

  本文关键词: 首都经济圈 3E系统 一体化发展 协调发展 出处:《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十八大报告会议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理念成为了当前经济建设的主要指导方针。世界大国经济的发展日益呈现区域化的特征。区域经济的联合与合作打破了经济发展的行政界限,按经济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我们从宏观上分析了目前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概述了首都经济圈经济、能源、环境三系统的发展现状,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BCC模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首都经济圈经济、能源、环境等3E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彼此间的发展协调度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首都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但部分阻碍因素依然存在;第二,首都经济圈存在区位和港口等优势,但水危机和环境污染是该地区共同的难题;第三,首都经济圈内城市在经济、能源两方面极化现象明显,不均衡发展问题严重,而在环境方面则呈现相对均匀状态;第四,目前首都经济圈区域的3E系统的协调发展度整体上保持良好,但这只是区域主体平均化后的结果,经济圈内城市3E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度差异明显;第五,能源系统对经济系统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支撑作用,环境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做到经济、能源、环境三者的统一协调,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并不是一定要以其他系统的不协调为代价的。 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区域一体化发展理论和区域的实际发展情况,,我们从制度建设、生态资源建设和结构建设等不同层面出发,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国内现有关于首都经济圈可持续发展和一体化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而且为相关的决策者提供参考,促进首都经济圈各省市间的良性竞争,提高整个首都经济圈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一体化发展。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rapid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five-in-on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guiding principle of current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great powers is increasingly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ization. The combin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has broke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of the exhibition. To promote the sustained,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ternal ties of the economy, interdependence and mutual promotion. We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from the macro point of view, and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three systems of economy,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at the same time. By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BCC model,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are used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3e system of economy, energy, environment and so on in the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And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has been initially formed, but some of the obstacles still exist; Second, there are advantages in the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such as location and port, but water crisi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re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is area. Third, the phenomenon of economic and energy polarization in the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is obvious, the problem of unbalanced development is serious, and the environment is relatively uniform. In 4th,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the 3e system in the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is good on the whole, but it is only the result of the average of the regional main body,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among the 3e systems in the economic circle is obvious. In 5th, the energy system has obviously suppor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level can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o a certain ext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economy and energy should be achieve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systems is not necessarily at the expense of the incoordination of other system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we procee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system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tructure construction. It not only enriches and develops the existing domestic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but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decision makers. Promote the healthy competition among the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whole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进;有关大珠三角都市群协调发展模式的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09期

2 曾凡银;;省会经济圈的一体化问题研究——政(官)、产、学、研、资、介、民的有效协同[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赵昱东;卜忠东;鱼晋华;;聚焦泛珠三角经济圈[J];中国商人;2004年10期

4 耿竹青;吴国蔚;;大北京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经纬;2006年01期

5 程林;涂建华;;构建湖北西部绿色生态经济圈[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4期

6 罗宏;;构建武陵山经济圈的思路初探[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7 叶丰华;;从城镇组团到三门湾次经济圈[J];浙江经济;2009年06期

8 霍永刚;;构建“大太原”经济圈战略解读[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9 梁启东;杨旭涛;;我国城市经济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7年15期

10 武亮;;关于晋中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0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卫东;;高校经济圈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2 张殿清;;大伦敦发展的历史考察及对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启示[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3 王旭;;基于环首都经济圈创新型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4 武于非;;“环首都经济圈”发展的机遇与对策—以河北省怀来县为例[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5 傅金水;;构建赣西经济圈 促进宜春赶超发展[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景元;;基于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京津走廊城市集群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刘熙宝;张玲玲;;基于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廊坊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李彦平;;对促进地处环首都经济圈之廊坊经济快速崛起企业所得税政策及管理的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侯虹;;西蜀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以秦汉时代为中心的讨论[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2005年

10 张学礼;贯玉微;刘玉梅;陈峥嵘;;环首都经济圈发展繁荣文化产业路径研究——以永清中国服装文化博览园为例[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首席记者 赖有生 记者 郭锦润;推动珠中江经济圈纵深发展[N];中山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沈国冰 记者 孙玉宝;淮南加速融入省会经济圈[N];安徽日报;2009年

3 特约记者 刘健平 通讯员 刘剑新 胡雄兵;通城力促鄂湘赣边经济圈[N];咸宁日报;2009年

4 钟述强 本报记者 周保全;安县“三力合一”构建工业经济圈[N];绵阳日报;2009年

5 凤城市政府 任国良;构建一小时经济圈[N];丹东日报;2009年

6 李荣 张良;沪杭将构筑40分钟经济圈[N];华东旅游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肖苏萍 杨建智;“省会经济圈”迅速成长[N];江西日报;2009年

8 张淮 本报记者 杨茜;龙马潭区“半小时经济圈”磁力凸显[N];泸州日报;2009年

9 记者 李虎成 通讯员 赵同增;新乡打造30分钟经济圈[N];河南日报;2009年

10 吴瑛瑛 记者 聂乔;沿海经济圈旅游 产业规划将完成[N];大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敏;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经济圈交通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三;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李萍;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5 秦云鹏;青岛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苏红键;空间分工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邓焕彬;珠三角区域一体化下交通协调发展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8 赵莉;中国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年

9 张效莉;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测度及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杨丽花;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经济环境效应与产业空间组织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彬;首都经济圈3E系统一体化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2 刘保满;合肥经济圈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朱成元;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结构特征及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籍海静;环首都经济圈外来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严玲;合肥经济圈空间结构特征及培育机制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3年

6 张兆宇;财政政策下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及变化的统计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7 张冉;“呼包鄂”经济圈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吴秀伦;滇西经济圈发展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王斌蓦;从产业战略定位视角研究舒城融入合肥经济圈[D];安徽大学;2011年

10 陈丽丽;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中科技对接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50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50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8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