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省际技术进步偏向测算与分析:1978—2012年

发布时间:2018-01-25 05:33

  本文关键词: 偏向技术进步 要素替代弹性 要素效率 出处:《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在CES总量生产函数假定下,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估算了中国各省份在1978—2012年期间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要素效率增长率以及希克斯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和哈罗德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要素替代弹性介于0.716~2.752之间,但大部分省份的要素替代弹性略小于1,资本与劳动总体呈互补;平均而言,各省区劳动效率增长速度普遍大于资本效率增长速度,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使用;从趋势看,技术进步的资本使用偏向并不明显,因此技术进步偏向解释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能力有限。
[Abstract]: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CES gross production function,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capital-labor substitution elasticity of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1978 to 2012 by using the standardized supply-side system method. The growth rate of factor efficiency, the Hicks index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ias and Harold's index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i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asticity of factor substitution in Chinese provinces is between 0.716 and 2.752. However, the element substitution elasticity of most provinces is less than 1, and capital and labor complement each other. On average, the growth rate of labor efficiency in provinces and regions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capital efficiency, and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biased towards the use of capital. According to the trend, the bias of capital use i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not obvious, so the bia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limited in explaining the declining share of labor income in China.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224;F124.3
【正文快照】: 1引言技术进步被普遍认为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学者十分重视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然而却忽视了技术进步的结构问题和方向问题。技术进步偏向关注技术进步对于各要素的边际产出的相对影响,如果技术进步是偏向于提高某种要素的边际产出,则称技术进步为该要素偏向。要素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晓玲;连玉君;;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与地区经济增长——德拉格兰德维尔假说的检验[J];经济学(季刊);2013年01期

2 戴天仕;徐现祥;;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J];世界经济;2010年11期

3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4 雷钦礼;;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测算与分析[J];统计研究;2013年04期

5 陆雪琴;章上峰;;技术进步偏向定义及其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2 晋盛武;王圣芳;;贸易与环境质量: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3 邵全权;;中国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基于单方程估计和系统估计的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12年04期

4 向波;;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5 燕安;黄武俊;;FDI、人力资本与我国技术水平提升——基于DEA与VAR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0年02期

6 陈本凤;周敏;;基于产业视角的劳动收入份额分析[J];财经科学;2011年07期

7 杨碧琴;霍伟东;;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必须提高劳动资本存量[J];财经科学;2011年08期

8 郑效晨;刘渝琳;;FDI、人均收入与环境效应[J];财经科学;2012年05期

9 杨勇;;西部在全球化逆转期的转型优势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8期

10 宋旭光;席玮;;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资源回弹效应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刘庆和;;1949-2008年贵州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灰色生产函数模型的核算[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志方;;长期经济增长下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研究——以人民币兑美元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7 薛占栋;;深圳物质资本存量估算[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何晓虎;何伦志;;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吗?——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陈健;岳书敬;;产品内国际分工、地区专业化与区域经济增长效率[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桂黄宝;;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5 韩凤舞;贸易开放和金融开放的互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陈亮;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叶勇;广东利用外资质量的评估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赵娟;中国经济波动研究:基于总量和产业层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恒义;中国省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刘沁清;老龄化进程中的中国汇率政策[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薇;不安全感、预防性储蓄与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罗新伟;区域物流与TFP[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韩文婧;地方财政基础教育投入外部性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高小钧;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影响机理的节能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李白昱;基于Malmquist指数分析的中国省际能源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徐玉锋;人力资本、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D];南京大学;2011年

9 周梅兰;广东省产出缺口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林如海;中国居民消费增长及其福利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f ,都阳;区域差距、趋同与西部开发[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2 陈晓玲;陈登科;李国平;;中国区域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11期

3 付文林;沈坤荣;;中国公共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及其增长效应[J];经济科学;2006年01期

4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5 董直庆;王林辉;;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化和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吗[J];经济学家;2011年08期

6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7 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8 孙琳琳;任若恩;;资本投入测量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9 章上峰;许冰;;时变弹性生产函数与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学(季刊);2009年02期

10 张莉;李捷瑜;徐现祥;;国际贸易、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要素收入分配[J];经济学(季刊);201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匡远配,曾福生;论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高燕黎;技术进步与网络经济[J];今日科技;2001年02期

3 刘阿男;技术进步与外贸发展[J];辽宁经济;2001年02期

4 常进雄;技术进步能确保一个更好的环境吗?[J];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5 肖新国;以技术进步促企业发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1年07期

6 许彬;论技术进步的发生机制[J];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7 赵振华;失业认识的四大误区[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1期

8 夏杰长;;促进技术进步的财税政策选择[J];中国财政;2001年02期

9 梅学林;高速发展来自技术进步[J];中国奶牛;2002年05期

10 ;增强创新能力 推进技术进步[J];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家骅;;试论我国技术进步的社会化和产业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孙文英;;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A];1999年晋冀鲁豫鄂蒙六省区机械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1999年

3 张永光;;技术进步的统计评估[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王有贵;方福康;;技术进步的经济含义及其动力学机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5 雷明;冯珊;;技术进步评价系统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6 陈艳莹;张国峰;;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与可持续发展[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雷明;;评价技术进步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8 蔡伟毅;;全球化条件下的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王艾敏;;外商投资对房地产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的数据[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靳卫东;吴向鹏;;实现技术进步型经济增长的路径和策略研究[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江 作者单位:金沙县沙土镇安监站;浅析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N];经济信息时报;2008年

2 魏海田;依靠技术进步反腐败?[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3 记者 罗晖;反垄断法保护技术进步[N];科技日报;2007年

4 王玉平;技术的作用及应用的双重性[N];学习时报;2009年

5 记者 彤宇 通讯员 柳志;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吉林工业增长[N];科技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仝晓波;以技术进步促能源产业破茧前行[N];中国能源报;2014年

7 ;市场须为技术进步服务[N];经济日报;2005年

8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范伯元;深入宣传贯彻《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开创北京技术市场工作的新局面[N];北京科技报;2002年

9 东言;宜从技术进步上找出路[N];中国纺织报;2001年

10 记者 王心见;技术进步是全球贸易重要推动力[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2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张育明;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郭建万;中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理论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檀勤良;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6 邢宏建;网络技术进步与网络标准竞争[D];山东大学;2008年

7 肖六亿;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张红芳;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技术进步[D];西北大学;2001年

9 喻美辞;南北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与南北国家的就业变动[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潘伟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心城市产业演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玉杰;浅析1988-2004年我国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相关效应[D];山东大学;2008年

2 粟熙;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珍;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田晓芳;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钱茜;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陈娟;山东省技术进步路径与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晓松;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中国技术进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陆晓佳;我国技术进步的测度[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年

9 李蓓;市场化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0 包江山;技术进步对碳减排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62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62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f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