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空间统计分析
本文关键词: 资源环境压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 Moran’s I指数 空间统计 出处:《统计与决策》2014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依据PRED框架,建立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评价2006~2011年间省域资源环境承载情况,基于空间统计方法分析资源环境压力、承载力和承载率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省域资源环境压力由西向东、由北到南依次递减,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承载率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向西北部梯状下降模式。资源环境压力、承载力和承载率均存在较强的全局正相关,呈现出"中心-外围"格局。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RED framework, the paper establish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essure and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evaluates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province from 2006 to 2011 by using the "longitudinal and horizontal pull open grade method".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resource environmental pressure, bearing capacity and bearing capacity is analyzed based on spatial statistical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vincial resource environmental pressure decreases from west to east and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carrying capacity and carrying rat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re descending from the eastern coast to the northwest, and there is a strong overall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essure, bearing capacity and bearing capacity, showing a "center-periphery" pattern.
【作者单位】: 江汉大学商学院金融与国际经济贸易系;
【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分类号】:F124.5;F224
【正文快照】: 0引言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类逐渐认识到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实行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系统、科学、定量地研究人类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就是衡量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指标,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度量和管理决策的重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孝坤;韦杰;;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退耦分析——以重庆都市区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毛汉英,余丹林;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3 唐凯;唐承丽;赵婷婷;何娇;聂笃聪;;基于集对分析法的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年01期
4 叶明霞;罗国云;;长江上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03期
5 刘昕;熊晓波;贾俊松;赵鸣;邓红兵;;社会经济因素对中部地区环境压力的影响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人口研究;2008年03期
6 陈强强;孙小花;王生林;杨双喜;;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甘肃省环境压力的影响[J];西北人口;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开晓莉;高良敏;刘宁;韩尚富;陆根法;;连云港市生态承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2 阮文刚;吴仁海;郑少露;;基于群组决策法的环境承载力计算[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3 刘武艺;邵东国;唐明;;基于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理论探讨和评价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2期
4 路忠贤;唐永顺;;环境承载力及其在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9期
5 王新涛;王建军;;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初探[J];北方经济;2007年12期
6 李慧玲;王玉玺;;新疆乌昌地区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9期
7 刘敏;王书肖;段雷;;环境承载力理论在北京市和房山区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06期
8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n Urban Ecosystem Carrying Capacity in Tianjin Binhai New Area[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年04期
9 左正;聂小桃;胡锋;李浩强;;关于特大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承载力的探讨——以“北、上、广、深”为例[J];城市观察;2011年02期
10 朱晓丽;李文龙;薛中正;许静;王浩;;基于3S技术的甘南州生态健康与生态承载力耦合[J];草业科学;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原华荣;;土地承载力的规定和人口与环境的间断平衡[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李婷婷;冯达;朱翔;;长株潭地区区域承载力及其影响机制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3 吴涛;杨木壮;简梓红;唐玲;黄顺婷;;南澳岛1989-2010年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A];热带海洋科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七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及摘要汇编[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映宇;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徐敬俊;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鹏;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福忠;畜禽养殖环境系统承载力及预警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吴雨霏;基于关联机制的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葛震远;自然资源强力开发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黄铁庄;福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10 陈德超;浦东城市化进程中的河网体系变迁与水环境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任新君;海域承载力和海水养殖业布局的内在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忠蕾;黄河三角洲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罗青霞;基于不同类型临海产业布局的资源需求与环境影响模式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郑滢s,
本文编号:1477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77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