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中的中国垂直专业化再分解:集约边际与扩展边际
本文关键词: 垂直专业化 集约边际 扩展边际 国际经济波动 出处:《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VS)是各国经济彼此联系的重要渠道之一。我们在Hummels等(2001)与Hummels和Klenow(2005)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分解框架:将VS的波动分解为集约边际变动、扩展边际变动、国际因素等四个因素,并利用该方法分解了中国1995-2010年VS的变动。结果表明:(1)中国VS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已有产品出口数量的扩张达到的,集约边际变动对VS变动(均值)贡献达到了74.026%,而扩展边际的贡献相当小。(2)国际因素是中国VS扩张中的重要因素,其对中国VS变动(均值)贡献为25.95%。(3)两类产业的VS受国际冲击最为强烈,一类是国际纵向分工网络发达,中国VS参与程度较深的产业;另一类是中国因资源禀赋或技术能力而严重依赖进口的行业。
[Abstract]:"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hannels for countries' economies to connect with each other. Based on the work of Hummels et al. 2001 and Hummels and Klenowi 2005), we put forward a new decomposition framework: decomposing the fluctuation of vs into intensive marginal changes and extending marginal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of vs in China is mainly achieved through the expansion of the export volume of existing products. The contribution of intensive marginal change to vs variation (mean value) reaches 74.026, while the contribution of expansion margin is quite small. The international factor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expansion of vs in China.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 vs change (mean value) is 25.95. The vs of the two industries is most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impact. One is the industry with developed international vertical division of labor network and deep participation of the Chinese vs. The other is China's heavy dependence on imports because of resource endowments or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香港大学经济系;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编号:08JJD790141) 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1001224)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编号:09YJC790211)的资助
【分类号】:F1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钱学锋;熊平;;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及其因素决定[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2 刘莎;王高尚;陈晨;季舒佳;;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全球矿业投资环境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炳展;;补贴对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基于配对倍差法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12年05期
2 孙江永;徐萍萍;;中国细分汽车市场跨国公司均衡数量变动规律研究——基于产品异质和不同进入方式的视角[J];财经研究;2012年07期
3 宗毅君;;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增长边际与贸易条件——基于中国1996—2009年微观贸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4 郑有国;肖琼;;发展中国家国内、外市场差异选择因素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陈勇兵;陈宇媚;;贸易增长的二元边际:一个文献综述[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9期
6 盛斌;钱学锋;黄玖立;东艳;;入世十年转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05期
7 黄建忠;郑智昕;;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J];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11期
8 宗毅君;;出口二元边际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基于中美1992~2009年微观贸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2年01期
9 田东文;姚微;;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实证分析——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的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2年03期
10 万璐;王颖;;贸易增长二元边际的演化与检验:一个文献综述[J];国际经贸探索;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耀中;洪联英;刘建江;;企业所有权、贸易组织结构与中美贸易失衡——基于两国经济一体化均衡模型的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1期[C];2009年
2 文东伟;冼国明;;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2期[C];2010年
3 孙灵燕;李荣林;;融资约束限制中国企业出口参与吗?[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4 高越;李荣林;;异质性、分割生产与国际贸易[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5 周阳敏;;政府投资、政府消费与世界经济周期:以中国为例[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3期(总第21期)[C];2006年
6 卢锋;;产品内分工[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1期(总第14期)[C];2004年
7 余淼杰;;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率和关税减免——来自中国产品面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4期[C];2011年
8 梁琦;丁树;王如玉;;总部集聚与工厂选址[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3期[C];2012年
9 刘玉;孙文远;;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工资效应:基于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成立30周年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陈丰龙;;国际生产网络与地区发展差距:中国的经验研究[A];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暨宏观经济青年学者论坛——“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鹏;我国石油公司国际勘探开发合作选区决策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李世兰;中国出口扩张路径模式[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军;企业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李军;企专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莫纯政;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根源的马克思主义解读[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周俊子;中国出口结构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陈晓华;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的动因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赵金亮;异质性视角下的出口与生产率:企业动因及行业绩效[D];浙江大学;2012年
9 陈丽静;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与贸易结构优化[D];浙江大学;2012年
10 戚磊;产业关联、资本产出率与软投入贡献[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小琼;加快浙江外贸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2 孙铭国;中国资源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国家风险评价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3 李永新;我国矿产企业海外投资环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姜建刚;贸易方式与出口能力的非对称性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王梅;技术创新对广东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影响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6 茅蓓蓓;基于产业转移的中国纺织业对外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7 王阳;浙江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8 刘莎;全球铜供需格局及中国供应构想[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9 刘馨遥;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黄一平;中国工业行业出口多样化的动态变迁及其增长效应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进生,鲍荣华;我国矿业投资环境评价与优化[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1997年06期
2 钱学锋;;企业异质性、贸易成本与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J];管理世界;2008年09期
3 朱希伟;金祥荣;罗德明;;国内市场分割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扩张[J];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4 钟昌标;;影响中国电子行业出口决定因素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9期
5 宋国明;;世界矿业投资环境最新评价[J];中国金属通报;2006年41期
6 刘伟;;全球矿业投资环境[J];中国金属通报;2008年47期
7 闫晶晶;沙景华;;矿业城市投资环境评估体系实证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7年06期
8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美贸易[J];世界经济;2006年05期
9 卢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对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的理论思考[J];世界经济;2006年11期
10 焦树锋;;AHP法中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的算法及MATLAB实现[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振华;卢燕平;;中国企业应对国际垂直专业化策略研究[J];求索;2009年04期
2 王中华;赵曙东;;中国工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3 张媛;;东亚地区垂直专业化在新背景下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2期
4 赵明亮;臧旭恒;;垂直专业化分工测度及经济效应研究述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9期
5 程盈莹;;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测量及差异分析[J];企业经济;2014年05期
6 黄晶;;垂直专业化理论的基本内涵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6期
7 朱勇;;中美垂直专业化贸易的测算与比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8 马风涛;吕智;;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决定因素和政策启示[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智祺;;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06期
10 袁学军;;垂直专业化分工及其贸易所得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9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林娟;;垂直专业化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A];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危机与变局中的国有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文东伟;冼国明;;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2期[C];2010年
3 汤碧;沈秋君;孙婕;;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贸易竞争力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A];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赵晓雷;构造垂直专业化产业体系[N];文汇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易振华;垂直专业化所有权选择探析[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郭炳南;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于明言;企业组织模式选择与出口和外包[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明月;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分工利益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9年
2 蒋丹萍;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效应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3 刘丽华;垂直专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郑辛迎;中国工业行业垂直专业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5 蔡文婷;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制造业细分行业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D];湖南大学;2010年
6 王昊;中国在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与作用[D];吉林大学;2014年
7 徐敏;服务联系成本对我国汽车产业垂直专业化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8 邓建强;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产业技术升级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陈振生;产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0年
10 赵越;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28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528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