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来上海“大都市阴影区”的时空演替——基于县域尺度单元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 大都市阴影区 时空演替 演化机制 效应消减 上海 出处:《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概述了"大都市阴影区"的演化机制,利用断裂点公式、K-means聚类和空间相关性等方法划分了上海的影响圈层与范围,界定了1990~2010年的上海"大都市阴影区",并对其进行了时空分析。研究表明:(1)"大都市阴影区"的构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阴影区"和"半阴影区";(2)"大都市阴影区"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区域,与中心城市、外围地区以及阴影区城市(县、城镇)3者密切相关;(3)上海"大都市阴影区"和"次阴影区"通过20a的时间演变,在逐渐消减;(4)目前上海"大都市阴影区"主要存在于以上海为中心的南北两翼。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Metropolitan Shadow area" is summarized, and the influence layer and range of Shanghai are divided by using fracture point formula K-means clustering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The "metropolitan shadow area" of Shanghai from 1990 to 2010 is defined and analyzed in time and space.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structure of "metropolitan shadow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Shadow area" and "Semi-Shadow area" "Metropolitan Shadow area" are dynamic changing areas, with central cities, periphery areas, and shadow areas cities (counties, counties, cities, counties, cities, cities, etc.). The shadow area of Shanghai "Metropolitan Shadow area" and "Secondary Shadow Zone" have evolved in the past 20 years, and gradually reduced. 4) at present, the "Metropolitan Shadow Zone" in Shanghai mainly exists on the north and south flanks with Shanghai as the center.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34&4117109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007@ZH005) 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2700ZXQ4D166) 2013~2014年北京大学林肯中心论文奖学金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虹潘;对城市吸引区范围界定的理论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11期
2 陈晨;赵民;;中心城市与外围区域空间发展中的“理性”与“异化”——上海周边地区“接轨上海”的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2010年12期
3 郑兴年,胡宝新,崔伟宏;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遥感试验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J];地理科学;1995年01期
4 朱道才;陆林;晋秀龙;蔡善柱;;基于引力模型的安徽城市空间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05期
5 马学广;李贵才;;欧洲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实践[J];地理科学;2011年12期
6 郭腾云;董冠鹏;;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分布演化及作用机制模拟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5期
7 孙胤社;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及其定界——以北京为例[J];地理学报;1992年06期
8 何春阳,史培军,陈晋,徐小黎;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与机制研究[J];地理学报;2002年03期
9 何春阳,陈晋,史培军,范一大;大都市区城市扩展模型——以北京城市扩展模拟为例[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10 张莉;陆玉麒;;基于陆路交通网的区域可达性评价——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地理学报;2006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琛;孙中锋;;安徽省城市竞争力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武文波;吴云;姬翠翠;姚静;;阜新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3 余双燕;钟业喜;;基于GIS的城市公园可达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4 潘况一;黄秀兰;姜澄;;北京市景观演变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5 何栋材;徐中民;王广玉;;关中-天水经济区空间流量经济分析——以铁路客运部门为例[J];冰川冻土;2009年01期
6 张静;孙璐靖;;保定市土地整理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徐颖;吕斌;;基于GIS与ANN的土地转化模型在城市空间扩展研究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8 周旗,李景宜;城乡过渡带研究综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9 任斌斌;丛日晨;郭佳;;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其应对措施[J];北京园林;2012年01期
10 刘慧平,陈志军,温良,潘耀忠;城市扩展的土地动态监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斌斌;丛日晨;郭佳;;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其应对措施[A];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C];2011年
2 陶英胜;;新一轮区域规划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程英男;金春燕;张博;翟剑辉;;长春市都市圈的空间界定与划分[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郜晓雯;刘涛;曹广忠;;长三角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城镇用地增长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吴国平;江超;汪煜;代东梅;师伟;;GIS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中的主要方法[A];现代测量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雪瑞;王秀兰;冯仲科;;基于TM影像的北京城市扩展研究[A];2009`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暨第二届教育论坛就业洽谈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静玉;王发曾;苏朝阳;赵建吉;吕金嵘;高燕哺;乔家君;夏保林;刘晓丽;方创琳;;第七章 微观尺度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8 楼立明;冯秀丽;;基于地统计学的宁波市区地价空间分布特征研究[A];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韩学敏;濮励杰;;快速城市化地区耕地变化的预测研究——以江苏省吴江市为例[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彭佳雯;黄贤金;张兴榆;;城镇用地扩张的弹性空间管制研究——以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为例[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斌;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南部土地景观动态及优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鸿辉;多智能体城市规划空间决策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邵大伟;城市开放空间格局的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钟业喜;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尚正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咏华;基于GIA设定城市增长边界的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李文强;都市圈产业结构演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陶文芳;西安—咸阳地区土地覆被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波;基本农田动态监测预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郑占;基于CA模型的城市用地扩张模拟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邴迪;哈大齐工业走廊不同类型城市空间扩展过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艳;左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杨光;合肥城市化进程及城市森林格局动态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8 孟繁彬;天津港国际物流发展规划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薛静;青海省公路网时空演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谢明达;城市居住小区人居环境的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虹潘;对城市吸引区范围界定的理论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11期
2 罗震东;张京祥;;全球城市区域视角下的长江三角洲演化特征与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9期
3 周一星;关于明确我国城镇概念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建议[J];城市规划;1986年03期
4 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5 张京祥,庄林德;管治及城市与区域管治——一种新制度性规划理念[J];城市规划;2000年06期
6 吴良镛,武廷海;城市地区的空间秩序与协调发展——以上海及其周边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2年12期
7 石楠;;非正规[J];城市规划;2009年04期
8 万艳华;论现代城市布局结构的生长机理──以晋江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1996年03期
9 宁越敏,施倩,查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1998年01期
10 石忆邵,章仁彪;从多中心城市到都市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冷希炎;中国开发区制度空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任建党;发挥规划在郑汴一体化中的引导调控作用[N];开封日报;2006年
,本文编号:1530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530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