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碳排放的空间依赖与经济增长——基于广东的空间面板模型分析
本文关键词: 碳排放 空间格局 空间计量 广东省 出处:《经济经纬》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了广东省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跃迁状态,并进一步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广东省市域人均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绝大部分城市属于"高——高"和"低——低"类型,碳排放集群格局表现出高度的空间稳定性和路径依赖性。人均碳排放的主导驱动因素是人均GDP,但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增长未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能源效率、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水平提升对人均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削减作用,而对外贸易和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
[Abstract]:Based on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transition state of carbon emissio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re analyzed. Furthermore, the spatial lag model (SLM) and the spatial error model (SEM)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vast majority of cities are in the "high-high" and "low-low" categories, The carbon emission cluster pattern shows high spatial stability and path dependence. The dominant driving factor of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is per capita GDP,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negative "U"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and per capita GDP growth.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ization level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red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but the impact of foreign trade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carbon emissions i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低碳发展基金(2011-053,201212)
【分类号】:F224;F127;F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玉鸣;田斌;;省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扩展及其决定因素——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J];地理研究;2012年04期
2 许和连;邓玉萍;;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管理世界;2012年02期
3 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张志强;;2050年大气CO_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8期
4 姚奕;倪勤;;中国地区碳强度与FDI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9期
5 张建刚;刘维刚;;我国在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对策选择[J];经济纵横;2012年06期
6 林伯强;黄光晓;;梯度发展模式下中国区域碳排放的演化趋势——基于空间分析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1年12期
7 岳瑞锋;朱永杰;;1990—2007年中国能源碳排放的省域聚类分析[J];技术经济;2010年03期
8 徐大丰;;我国碳排放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9 陶蕴芳;尚涛;;国际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10 何江;张馨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空间面板数据分析[J];南方经济;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淑娟;;广东省农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及减排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2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3 杨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4 王少鹏;朱江玲;岳超;方精云;;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Ⅱ[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5 段显明;童正卫;;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析方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魏娜娜;于萍;;平板玻璃工业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探讨[J];玻璃;2011年01期
7 周叶;何慧;陈俊君;;排放影响因子与碳足迹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8 李阿萌;张京祥;肖翔;;江苏省13城市1996~2008年碳排放时空变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9 赵成柏;毛春梅;;基于ARIMA和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我国碳排放强度预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10 牛晓耕;王海兰;;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黄静;高良敏;;淮南市碳排放定量核算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纪玉山;赵洪亮;;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积极与发达国家进行碳博弈[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4 骆永民;袁春瑛;;论公共安全的维护与经济增长——基于产权保护理论的解释及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邹正方;李兆洁;;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京津冀晋蒙区域经济合作:挑战与选择[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王加恩;康占军;梁河;胡艳华;谢少娟;;浙江省岩溶碳汇估算[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7 李金凤;赵丽清;庞博;;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来看我国征收“碳税”的合理性[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周杨;许振成;简韬;王俊能;;城市能源活动碳足迹初探——以广州市为例[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9 王加恩;康占军;梁河;胡艳华;谢少娟;;浙江省灰岩固碳能力初步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专辑[C];2010年
10 吴国华;张春玲;;基于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年君;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许德友;对外贸易与产业地理[D];南京大学;2011年
3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威;中国空间趋同俱乐部影响因子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白卫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7 温和;黑龙江省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及低碳农业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8 王锐淇;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与区域追赶的空间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王群伟;全要素视角下的能源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肖志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霞;我国知识生产函数估计及应用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2 方恺;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常甲辉;基于专利数据的我国长三角985高校产学合作模式及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胡鹏;空间依赖与空间俱乐部趋同[D];暨南大学;2011年
6 巢惟忐;低碳经济背景下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付慧;内蒙古自治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孙宇飞;城市碳排放清单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9 赵倩;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孙乾;低碳经济视角下京津冀产业分工合作探讨[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宋帮英;苏方林;;我国省域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GWR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0年04期
3 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8期
4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5 王立文;;不同来源跨国资本在中国FDI的比较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6期
6 应瑞瑶;周力;;外商直接投资、工业污染与环境规制——基于中国数据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01期
7 姚战琪;;不同外国资本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动机、行为与表现[J];财贸经济;2007年05期
8 尹宗成;丁日佳;江激宇;;FDI、人力资本、R&D与中国能源效率[J];财贸经济;2008年09期
9 许士春;庄莹莹;;经济开放对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财贸经济;2009年03期
10 沈能;;能源投入、污染排放与我国能源经济效率的区域空间分布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寒星;;低碳认证制度[J];中国船检;2010年10期
2 吕静;;清洁煤之梦[J];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13期
3 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年05期
4 ;绿色煤电挑战气候变暖[J];电力勘测设计;2009年05期
5 李阳;张洪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下的低碳经济的转型建议——中国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量关系的实证分析[J];知识经济;2010年08期
6 宋帅;王裕胜;;碳金融体系发展的国际借鉴及启示[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夏德建;任玉珑;史乐峰;;中国煤电能源链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系数计量[J];统计研究;2010年08期
8 王艳坤;;低碳就在身边[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0年10期
9 谢睿萍;;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11期
10 杨绪彪;;碳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J];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刘荣霞;张鹏鹏;夏建新;汲荣荣;;我国北方农村牧区生存性碳排放特征与实证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地区为例[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3 谢园方;赵媛;;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气候变化、碳排放和纺织工业[A];“科德杯”第六届全国染整节能减排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建伟;许晨光;裴磊;张萍;;我国包装工业碳排放总量测算及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王长波;张力小;栗广省;;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葵;朱莉;贾姗;;个人碳排放基准值的估算方法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8 邵诗洋;;浅论碳排放交易制度[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9 张艳;秦耀辰;;地级以上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结构演进的空间差异[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10 杨涛;李艳梅;;航空运输业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理论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开良;青岛碳排放指标卖到德国[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记者 吴苡婷;为何用双重标准看待中国碳排放[N];上海科技报;2009年
3 何英;美碳排放交易法案喜忧参半[N];中国能源报;2009年
4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齐晔;走中国特色低碳化之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本报记者 徐建华;碳排放:企业可能面对的产品质量新标准[N];中国质量报;2009年
6 记者 周玉洁;专家称我国应争取合理的碳排放权益[N];经济参考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陈磊 通讯员 张于牧;刚性碳排放,绕不过的“坎”儿[N];科技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孙明河 王延斌;中国控制碳排放是挑战也是机遇[N];科技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将辉;丁仲礼院士:人均累计碳排放体现公平[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芬航为环保做贡献今年碳排放指标已增至61[N];国际商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春娜;基于生命周期的混凝土大坝碳排放评价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邓吉祥;区域能源与碳排放战略决策支持的模型探索与系统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牛鸿蕾;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4 苗壮;我国区域碳排放分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5 姬世东;中国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6 孙猛;经济增长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及减排绩效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7 王娟;财政分权、政府支出与碳排放[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任志娟;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与减排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9 李洪丞;机械制造系统碳排放动态特性及其碳效率评估优化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10 黄宜;工业化进程中能源消费碳排放演变规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2 张海伟;关于碳排放交易会计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林靖s,
本文编号:15440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544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