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密度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8-03-05 02:30

  本文选题:经济密度 切入点:空间分异 出处:《经济地理》2014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由人均、地均因子组成的经济密度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密度空间分异特征,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阐释经济密度分异的机理。结果显示:11995年以来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密度水平相似的区域在空间存在集聚分布,而且空间差异性在不断减小。2局部空间自相关显著的区域主要以HH区和LL区为主,这表明中原经济区经济密度相关性显著的县域虽然存在着扩散,但以集聚为主。3从影响因子看,人均影响因子所起作用大于地均影响因子,且在人均影响因子中人均第一产业产值、人均第三产业产值、人均社会零售品总额、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等因子起主要作用。4从回归模型看,土地投入、产业规模及交通运输条件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密度的影响为正,劳动力资源、财政投入、人口素质对经济密度的影响为负;其中劳动力资源、产业规模、财政投入、产业结构因素的作用较强。
[Abstract]:By using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f economic density, which is composed of per capita and ground average facto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density in the county area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The mechanism of economic density differentiation is explained from the angle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since 1995, there has been a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regions with similar economic density levels in the counties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Moreover, the spatial difference is decreasing in the region of 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between HH region and LL reg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ounty area with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of economic density in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is diffused. Bu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the per capita influence factors play a greater role than the local average influence factors, and among the per capita influence factors, the per capita primary industry output value, the per capita tertiary industry output value, the per capita total amount of social retail goods, and so on. From the regression model, the effects of land input, industrial scale and transportation conditions on the economic density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are positive, labor resources, financial input, etc.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quality on economic density is negative, among which labor resources, industrial scale, financial inpu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have a strong effect.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44)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3B053)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文斌;吴次芳;冯科;;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机理——基于湖南省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6期

2 蒲英霞;葛莹;马荣华;黄杏元;马晓冬;;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5年06期

3 何邕健;胡丽;;基于经济密度差异特征的区域空间结构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规划师;2008年10期

4 陈良文;杨开忠;;生产率、城市规模与经济密度:对城市集聚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5 陈培阳;朱喜钢;;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J];地理学报;2012年08期

6 丁志伟;王发曾;殷胜磊;;基于成长能力评价模型的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态势[J];河南科学;2010年10期

7 冯科;吴次芳;陆张维;贝涵璐;;中国土地经济密度分布的时空特征及规律——来自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地理;2008年05期

8 沈体雁;劳昕;张晓欢;;经济密度: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2年06期

9 王晓明;;广东省人口经济密度分市差异分析[J];南方人口;1993年02期

10 张改素;丁志伟;王发曾;;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密度的时空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ESDA-GIS Analysis of Spatial-temporal Disparity i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xi[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2期

2 黄鹂;;调整人口产业结构 加快安徽经济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3 陈建建;甄峰;;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4 廖伟华;;广西农村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的ESDA-GIS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5 张荣天;张小林;;基于县域尺度的江苏省乡村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6 黄庆;雷国平;刘力玮;王元辉;;基于ESDA-GIS的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10期

7 单宝艳;;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山东城镇发展水平的空间统计分析[J];测绘科学;2008年04期

8 王世杰;赵军;;基于GIS的甘肃省区域经济时空差异研究[J];测绘科学;2010年02期

9 金晓斌;易理强;王慎敏;周寅康;;基于协调发展视角的区域发展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10 钟业喜;陆玉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蒲英霞;马荣华;马晓冬;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景雷;孙景生;张寄阳;周祖昊;;基于ESDA和GIS的冬小麦需水量空间分布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3 朱传民;叶长盛;黄雅丹;吴佳;刘平辉;;基于ESDA的江西省县域尺度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格局分析[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申伟;赵明华;唐宽金;;基于县域尺度的山东省农民收入差异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5 丁嵩;李红;;发达省份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时空分析——以广东为例[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3期(总第18期)[C];2012年

6 张丽霞;;政府投资能促进地方服务业集聚吗?[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3年

7 袁富华;;劳动生产率:关联与差异——基于GWR模型的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2期[C];2011年

8 刘修岩;殷醒民;;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工资差异: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9 陈良文;杨开忠;沈体雁;王伟;;经济集聚密度与劳动生产率差异——基于北京市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10 陆铭;向宽虎;;地理与服务业——内需是否会使城市体系分散化?[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3期[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教燎;土地政策传导机制与路径的分析与仿真[D];南昌大学;2010年

2 温震;高新区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金萍;基于IANN的县域农业可持续性预警模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邵大伟;城市开放空间格局的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佳翔;都市圈交通体系结构演化与优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刘彬;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分布及其经济效应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8 黄雪琴;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机理及其调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彭长青;江苏沿江经济开发区域粮食供需平衡分析与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张蕾;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演化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雨风;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旭明;安徽省水旱灾害的时空特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杜辉;渭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优化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周亮;城市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6 殷胜磊;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计量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7 丁志伟;河南省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沈露威;我国有效专利区域分布与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吕歆;杭州市行政中心迁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梁小翠;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保灯;李佳蕾;潘妮;梁川;;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模型在湿地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6期

2 杨志荣;靳相木;;基于面板数据的土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浙江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5期

3 张民省;;浅论我国城市巨型化发展的危机与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3期

4 曹广忠;徐子芝;;我国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省际差异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4期

5 罗文斌;吴次芳;冯科;;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机理——基于湖南省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6期

6 张伟;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其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2003年06期

7 朱英明;我国城市群地域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4期

8 王兴平;都市区化: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4期

9 王德,郭洁;沪宁杭地区城市影响腹地的划分及其动态变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6期

10 陈方南;;新中国城市土地政策评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续禄;;天丰:助力绿色中原经济区建设[J];人大建设;2011年12期

2 完世伟;;建设中原经济区 关键在做[J];中州学刊;2011年06期

3 郭军;郑玉;;投资与中原经济区发展关系研究——基于1989~2009年河南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李宝玲;魏红;张晓乐;;留下中原经济区的记忆——中原经济区诞生过程专题展览后记[J];中国档案;2011年12期

5 本刊编辑部;;龙永图:“要把中原经济区打造成全球开放中心”[J];创新科技;2011年12期

6 吴海峰;;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区域布局构想[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6期

7 岳青岭;;统一思想 落实行动 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建言献策[J];协商论坛;2011年11期

8 陈萍;;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加速发展河南省对外贸易[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本刊记者;;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建设财税支撑体系[J];中国财政;2011年24期

10 郑邦山;;建设中原经济区,我们责无旁贷[J];河南教育(中旬);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晶;;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2 吴宏亮;贾迪;尹雷雷;;中原经济区建设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分析[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李世杰;;中原经济区产业转型的途径[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4 张君;曾杰;王玲;;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信阳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5 张占仓;;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王文静;;基于中原经济区旅游业发展整合研究[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许亚宣;李小敏;史聆聆;段宁;胡炳清;;中原经济区区域大气污染特征及控制对策建议[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六章)[C];2014年

8 任星;许家伟;乔家君;;中原经济区背景下郑汴产业的分工与对接[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于燕;;粮食生产与中原经济区建设[A];粮食生产与中原经济区建设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李建中;;序[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张阳成邋杨剑霞 记者 孟素芳;我省再版中原经济区交通图[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2 长治市副市长 曹惠斌;规划助力中原循环经济区发展[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谨言;相信市长,也相信市场[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4 方尚俊;中原四省13市市长邯郸论剑共谋发展[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5 艾秀廷邋通讯员 艾换平;中原经济区13市市长聚会邯郸共商循环经济一体化[N];河北日报;2007年

6 记者 刘虹;中原经济区第十八届市长联席会12月初在邯举行[N];邯郸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程益聪;山水一脉 中原一家[N];邯郸日报;2007年

8 记者 雷汉发邋宋美倩;中原经济区加强协作取得丰硕成果[N];经济日报;2007年

9 李广贞邋孟德荣;中原经济区合作方兴未艾[N];西部时报;2007年

10 见习记者 王新磊;中央政策未垂青 4省13市自建中原经济区[N];华夏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汪一帆;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重要矿产资源支撑及保障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娜;中原经济区地方府际合作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2 郑萌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金融支持作用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3 燕丽丽;生态文明视阈下的中原经济区建设[D];河南大学;2012年

4 曾琰;中原经济区与河南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5 刘中原;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及产业发展选择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6 崔丹凤;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上街区发展战略与实现路径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7 王新红;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评价及路径设计[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娄恬;河南省金融业支持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9 贺亚锋;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菲菲;中原经济区劳动力素质现代化建设的对策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68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568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f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