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的产业深度融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9 06:15

  本文选题:产业融合 切入点:两化融合 出处:《学术交流》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关于产业融合的早期研究都处在技术融合层面,强调信息技术对工业的渗透和融合;此后的学者开始从更宽泛的领域研究产业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治理、产业集聚、创新的扩散等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利用2011年中国省区市(西藏除外)的产业截面数据,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了深化两化(制造业信息化、制造业服务化)融合、进一步实现制造业服务化以及产业集聚对促进融合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显著的正面效应,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对促进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并进一步针对长三角8市2011年制造业产值增速与两化融合、制造业服务化、RD支出强度和产业集聚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产业融合趋势明显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和部分传统优势产业,并最终讨论中国实现产业深度融合的具体路径。
[Abstract]:The early studies on industrial convergence are at the level of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emphasizing the penet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ndustry. Since then, scholars have begun to study industrial convergence from a broader perspective: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al chain governanc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cross-section data of China's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except Tibet) in 2011. The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services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promo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integrated industries to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hancement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Furthermore, in view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output value growth rate and the two transformation in the eight cit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2011,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R D expenditure intensity and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f the servic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th obvious trend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some traditional superior industries,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specific path to 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in China.
【作者单位】: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青年精品)课题“产业升级与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13SQB-034) 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科研资助计划项目“世界财富分配权控制方式变迁与江苏战略性先导产业跨越发展”(BRA2012228)
【分类号】:F121.3;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4期

2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3 徐盈之;孙剑;;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基于绩效分析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7期

4 刘明宇;芮明杰;姚凯;;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演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8期

5 张明之;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新型工业化道路解读[J];唯实;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方;王礼力;;基于产业融合论西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2 伍鹏;;宁波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思考析[J];北方经济;2011年18期

3 陈柳钦;;产业融合效应与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措施[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孙永波;王道平;;产业融合及如何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发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詹新寰;孙忠利;王先亮;;产业融合机制下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陈颇;;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基于我国东部10个地区的实证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7 王凌;孙林岩;冯泰文;;服务型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2期

8 唐志良;刘建江;;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4期

9 弓志刚;刘祺;;休闲经济与流通休闲化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7期

10 戴双兴;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孙久文;;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郝晓兰;;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转型——草原旅游发展路径的创新选择[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郝渊晓;张洁;周美莉;;创意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作用机理研究[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孙波;;绿色贸易壁垒下的中国绿色供应链构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5 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6 于树江;戴大双;王云峰;;区域产业创新的集群模式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李荣;;基于产业融合的区域创新网络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林;网络产业互联互通的接入定价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孙康慧;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锐;基于网络融合的手机电视价值链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曾世宏;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中国服务业结构变迁[D];南京大学;2011年

6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王亚男;两化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沈剑;我国三网融合上下游产业有效竞争关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李文强;都市圈产业结构演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代伊博;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复元;麻城油茶产业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迪;关于创意产业引领时尚生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玉婷;分工、交易效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李洋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6 孙娜;五常市乡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文姝曼;产业边界视角下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萍香;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云云;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养生旅游集群发展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石晓霞;沈阳知识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D];沈阳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健;信息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J];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2 唐要家;竞争、所有权与中国工业经济效率[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3期

3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4 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2期

5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6 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年05期

7 周振华;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2年06期

8 谢康;肖静华;乌家培;;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环境、基础和道路[J];经济学动态;2009年02期

9 肖月琴;;基于市场开放下的转型时期中国工业绩效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10期

10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柳钦;;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前提[J];中国科技投资;2007年05期

2 施金亮;周德力;;产业融合与旅游房地产发展对策[J];上海房地;2007年09期

3 肖海翔;马腾飞;;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化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年17期

4 ;综合竞争力为主线的国际化都市大手笔——十六大前各地党代会解读(上海篇)[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21期

5 白雪洁;产业融合影响物流产业市场结构的路径及企业的应对策略[J];物流技术;2005年10期

6 徐芳;张文亦;;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残疾人就业促进[J];教学与研究;2008年03期

7 张亚斌;刘靓君;;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04期

8 熊珊;高岩;;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科技和产业;2009年04期

9 刘炜;;宝鸡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J];才智;2011年18期

10 向琳;;武汉城市圈产业二次转移与产业融合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孔令刚;;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以合肥为例[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A];“创新模式、科学发展、汇聚共识、合作共赢”——全国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工作座谈会暨中国生产资料与商贸流通高峰论坛会刊[C];2011年

3 韩景华;;世界城市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北京的启示[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吴蓉;;构筑洋山保税港区有竞争力的物流运作环境[A];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石化杯”优秀论文集[C];2005年

5 李世泰;王庆;王富喜;宋彦华;孙海燕;;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A];烟台中心城市发展研究[C];2007年

6 郝渊晓;张洁;周美莉;;创意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作用机理研究[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宋胜洲;;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关键在于分工协作[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许忠伟;;会展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梁文慧;韩文琰;;北京都市治理的目标及经济基础分析[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10 董轶群;查冬冬;;信息化技术和低碳化技术引导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春;产业融合中的能源安全战略[N];中国电力报;2007年

2 姜炜;开发商应加强产业融合[N];中国房地产报;2011年

3 ;骑游:产业融合引领崇明生态旅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1年

4 徐玲英 朱卉 钱伟国;现代化的桐乡东部新城[N];嘉兴日报;2010年

5 ;产业融合是一个突破点[N];中国旅游报;2011年

6 记者陈春艳;生产性服务业风生水起[N];解放日报;2003年

7 谭倩倩 记者 江东;深化标准交流 促进产业融合[N];中国质量报;2010年

8 冯春鸣 潘琴琴 张绘薇 鲍黎光;营造和谐消费环境培育新型城市经济[N];宁波日报;2009年

9 李荣;上海老工业城区加快科技转型[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10 郑仲庆;开发区新年“五大行动”新意盎然[N];江阴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3 贾辉;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与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4 张志彬;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5 王晓昕;基于产业融合的金融资讯产业演进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6 周勇;面向产业融合的企业创新投资决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李敏;物流产业融合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李燕;现代服务业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韩德超;产业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胡金星;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孙莹;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互动发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3 程佳;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乔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曹建锋;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潜力与增长动因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陈仕权;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动因及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庄树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于秀霞;生态关系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与动态外部性[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10 李孟桃;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动因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873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5873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5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