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熵权灰色关联模型的陕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究

发布时间:2018-03-23 04:36

  本文选题:可持续发展 切入点:熵权灰色关联模型 出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陕西省为研究样本,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熵权灰色关联模型为基础,定量评价陕西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解析陕西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目前陕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处于快速提升阶段,总体呈现"中西居首东部偏低、南北特定地市发展迅猛"的空间格局。生态、社会、经济等各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差异同样显著。省辖10个地级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集群化发展态势,关中城市群特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领先于其它地市。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结论提出提升陕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Abstract]:Taking Shaanx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sampl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is constructed, and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Shaanxi province is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entropy weight grey relational model.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in Shaanxi Province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Shaanxi Province is at the stage of rapid improvement at present, a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is that "China and the West are on the low side of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and the Wes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pecific cities i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the subsystems, such as ecology, society, economy, and so on, are equally significa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the 10 prefectural citie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province has the trend of cluster developme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the specific region of Guanzhong urban agglomeration is ahead of that of other cities.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Shaanxi Province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
【分类号】:F127;F205;F22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学强,张俊军;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地理学报;2001年01期

2 陈惠雄;鲍海君;;经济增长、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8期

3 林珍铭;夏斌;;熵视角下的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J];地理学报;2013年01期

4 阎革;;广西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5 任占峰;李豫新;;新疆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与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4期

6 张秦;李笑春;;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年03期

7 刘丽英;;基于PCA和DEA方法的北京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3年02期

8 马海波;王伟;常文娟;;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模型[J];水电能源科学;2013年04期

9 武玉英;何喜军;;基于DEA方法的北京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年03期

10 万劲波;叶文虎;;地方政府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一苏;刘喜广;;基于熵值法的泰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2 侯林春;李会琴;彭红霞;温彦平;;湖北省区域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3 郭成苇;栗凤娟;;运用灰色理论分析中外化肥使用绩效[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4 王淑云;刘丽英;张素梅;;基于DEA方法的内蒙古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5 刘欣;;基于GIS·RS的石家庄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6 朱苏加;刘欣;;城郊型山区县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河北鹿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7 刘飞;陆林;;淮北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李新举;刘宁;田素锋;赵庚星;于开芹;;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年06期

9 方超;;科学发展观视角下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薛婕;周景博;罗宏;赵娟;路超君;;基于DEA的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效率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栋枝;张丽辉;;沈阳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与评价[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2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万劲波;;资源生产率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以广东省江门市为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李铁松;王文敬;任德有;李剑;;我国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实证研究——四川南充城市案例[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岳巧丽;周宝同;曹雪梅;;重庆市生态足迹的历时性分析与战略调整思路[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6 王晓明;李小明;赵俊峰;;生态省建设对山东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7 刘杨;毛超;赖笑;;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基于重庆市1999-200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8 吴丹;;广东省发展绿色经济的资源环境分析[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武文婷;杭州市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杨玉珍;区域EEES耦合系统演化机理与协同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葛震远;自然资源强力开发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聚华;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6 范少言;城市地域系统演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新举;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时空演变及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8 黄思光;区域环境治理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9 赵利容;广州市城区街道毒害空气污染物暴露特征及其来源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10 欧阳婷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平;环境治理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鹏;辽宁省海岸带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万婧璐;南昌市可持续发展状态[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广文;“双三角洲”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臧卫强;银川平原城镇区域PRE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周建琴;城市慢行交通友好性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范斐;海陆统筹下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玉姗;乌鲁木齐都市圈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9 朱道军;基于DEA模型的广东省建筑业生产效率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白瑞清;环境治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波,叶文虎;从增长和稳定的角度重新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冯永生;北京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分析——以广州市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年05期

4 陈彦光;;中国城市发展的自组织特征与判据——为什么说所有城市都是自组织的?[J];城市规划;2006年08期

5 ;中国城市跨世纪发展若干战略问题[J];城市规划;1997年01期

6 顾晓薇,王青,刘建兴,李广军;基于“国家公顷”计算城市生态足迹的新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7 刘耀彬,宋学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及判别[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8 许学强,张俊军;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地理学报;2001年01期

9 王玉明;;地理环境演化趋势的熵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11年11期

10 王黎明,毛汉英;我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研究[J];地理研究;200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照宁;县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广平;潘忠宝;;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郑州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分析[J];中国农机化;2007年05期

2 许心倩;刘平;;泰安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年01期

3 蔡晓陈,宋平;新疆与西部其他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比较分析[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张广毅;谭畅;;长江三角洲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J];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10期

5 张广毅;;基于灰色聚类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分析——以长三角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J];生态经济;2009年07期

6 王友明;;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以苏南五市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姚蓉;;退耕还林(草)以来延安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0年05期

8 石虹;改善生态环境是山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水土保持研究;2001年02期

9 符刚;蒋忆明;唐滔智;;基本财务信息、盈利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能力[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年36期

10 蒲艳萍;王玲;;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J];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广毅;;长三角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A];2006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七届江苏城市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2 杨常青;蔡春霞;舒艳;;规划环评编制过程中常见的困难及解决方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3 刘晓辉;陈忠暖;;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符刚;林万祥;;基本财务信息、盈利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许信旺;;池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与分析[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玉海;;由点到面: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跃变[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创新与政策导向专辑[C];2006年

7 唐云舒;;生态农业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互动机制探析[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8 陆宏芳;蓝盛芳;彭少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值评价指标的新拓展[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9 李雪莲;刘玉明;徐若冰;杨振;李玲珠;;提高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A];第7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科技期刊的经营与发展论坛文集[C];2007年

10 姚禄仕;杨善林;;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可兴;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N];中国环境报;2004年

2 曲志深 七台河市长;加快木制品产业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N];黑龙江经济报;2009年

3 王镇;如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N];中国矿业报;2004年

4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李开复;看不见的“创新”塑造中国[N];人民日报;2009年

5 刘婧;创新公益大家庭友成探索新公益模式[N];中国企业报;2010年

6 市委副秘书长 贾培新 市委办公厅综合调研处秘书 梁智军;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力争新突破[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9年

7 ;关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几点认识和建议[N];人民政协报;2009年

8 才旺达;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N];西藏日报;2001年

9 张以民;对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思考[N];中国信息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共建整洁优美城乡环境[N];宜兴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培灵;潍坊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及其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2 陈坤;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姚晓东;江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4 翟璐;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吴旭晓;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中心城市内涵式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孙璐;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7 李明;山东半岛沿海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D];山东大学;2005年

8 李昊;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郑江涛;水电开发对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影响模型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10 朱迎春;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勇珍;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江南;娄底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叶冬梅;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4 张楠楠;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李欣;略阳电厂技改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邢进元;北京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钟卫阳;西部各省区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李春维;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D];新疆大学;2011年

9 欧阳锴;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10 瞿军业;未来四方集团拍卖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51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51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3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