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的区际比较及环境不公平——消费者责任角度下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题:单位消费支出碳排放 切入点:碳转移 出处:《当代经济科学》2014年03期
【摘要】:本文以我国中、西部地区单位消费支出碳排放大于东部地区的现象为研究出发点,测算了我国1995-2010年中、西部地区19个省份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省际面板模型,主要考察居民消费及其引发的碳转移对中、西部省份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东部地区居民消费将通过产品贸易方式将部分碳排放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从而导致我国存在地区间环境不公平现象。据此,本文认为政府可通过适度增加对中、西部的转移支付,缩小东中西部消费差距、碳减排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距,从而逐步减少地区间环境不公平现象。
[Abstract]:Based on the phenomenon that carbon emissions per unit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in western China are larger than those in eastern China,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19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1995 to 2010, and establishes a provincial panel model.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and carbon transfer on carbon emission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provi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nsumption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the increase of carbon emissions. The consumption of residents in the eastern region will transfer some carbon emissions to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rough the way of product trade, which will lead to the existence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inequality in China.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government can increase the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by moderately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s. The transfer payment in the west will reduce the consumption gap between the east, the west and the west, and reduce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o as to gradually reduce the phenomenon of environmental inequality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机制、评价方法与政策工具研究”(项目批准号:13&ZD158)
【分类号】:X321;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泱;周少甫;;我国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2 邵帅;杨莉莉;曹建华;;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3 刘梦琴;刘轶俊;;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基于30个省区数据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1期
4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张学珍;杨会民;;基于最终需求的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研究[J];地理科学;2009年05期
5 龚峰景;柏红霞;陈雅敏;许博;王祥荣;王寿兵;;中国省际间工业污染转移量评估方法与案例分析[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6 田青;马健;高铁梅;;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7期
7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8 李方一;刘卫东;唐志鹏;;中国区域间隐含污染转移研究[J];地理学报;2013年06期
9 何凌云;林祥燕;;江苏省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06期
10 刘华军;;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来自中国时间序列和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2 叶彩霞;吴松强;秦政强;;农民消费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3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4 吴未;路平山;;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5 王敬敏;朱益平;;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6 董智;王世进;;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7 陶爱祥;;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低碳农业与农业科技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2期
8 刘颖;任燕燕;;基于VEC模型的中国CO_2库兹涅茨曲线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杨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10 王超;穆东;姜庆国;;煤炭产供链的碳排放经济测度模型和治理效益模型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燕武;郑建清;;我国不同部门间的工资传递效应—基于省际面板VAR模型的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3 刘军;;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纪建悦;栾绍朔;姜兴坤;;基于修正STIRPAT模型的山东省碳排放分析及其预测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陈可嘉;梅赞超;;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杨德勇;陈冲华;;实现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余向华;陈雪娟;;行业垄断与中国行业工资差距问题——基于CHARLS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姗姗;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强;福建省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财政政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正兴;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黄昊;住房改革、流动性约束与城镇居民消费不足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笪琪丽;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云鹤;;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与中国的能源消费研究[J];北方经济;2006年10期
2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魏军;;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5 刘耀彬;;中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11期
6 邵帅;杨莉莉;曹建华;;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7 查冬兰;周德群;;我国工业CO_2排放影响因素差异性研究——基于高耗能行业与中低耗能行业[J];财贸研究;2008年01期
8 罗志蓉;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浅析[J];创造;2001年06期
9 刘卫东;张国钦;宋周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5期
10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外刊[J];中国海关;2008年03期
2 鲍芳艳;;征收碳税的可行性分析[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年S8期
3 田月;;碳排放与发展权益[J];中国船检;2008年12期
4 沙澧一翁;;“碳交易”——花点儿钱就可以作孽的混账游戏[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年01期
5 段红霞;;中国的碳排放、减排潜力及低碳发展政策[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年04期
6 魏云捷;;碳税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5期
7 ;芬兰将建首个“零碳排放”购物中心[J];洁净煤技术;2010年02期
8 ;我国将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 力促节能减排[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1年07期
9 谢,
本文编号:1685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85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