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之“特色”
本文选题:自主创新 切入点:创新战略 出处:《科学学研究》2015年06期
【摘要】:一个国家自主创新之所以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色",是因为每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科技条件、社会文化、历史传统不同。中国自主创新道路基本特色是实行市场和政府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渐进创新先行,小企业担当重任,创新文化既有集体主义也有个人主义。其鲜明特色是:比较优势战略,新型举国体制,引进消化叠加国内市场型创新,新型研发机构,地方竞争机制。未来应增添一些优势特色,譬如着眼民族品牌的颠覆性创新,基于中华文化的综合式创新,基于人才大国的隐性创新。
[Abstract]:The reason why a country'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countries'"characteristics" is that each country's economic strength, economic structure, political syste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social culture, historical tradition are different.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road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China is to carry out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combining the market and the government, to advance the gradual innovation, to bear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the small enterprises, and to have both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in the innovation culture.Its distinctive features are: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ategy, new national system, introduction of domestic market innovation, new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local competition mechanism.Some advantages should be added in the future, such as subversive innovation based on national brand,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based on Chinese culture and recessive innovation based on great talent.
【作者单位】: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
【分类号】:F1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王维平;李艳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特征[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4 弗雷德·布洛克;张蔚;;被隐形的美国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重大作用(上)[J];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06期
5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6 何洁;郑英姿;;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的管理对我国高校建设国家实验室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03期
7 李平;曾国屏;;伦敦“隐性创新”: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在城市创新体系中的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12期
8 亨利.埃茨科威兹;王平聚;李平;;创业型大学与创新的三螺旋模型[J];科学学研究;2009年04期
9 徐智华;刘群慧;;日本技术创新文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06期
10 贾根良;;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在于发展模式的革命——我国光伏产业和机器人产业的案例研究与反思[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建中;持续竞争力:公司战略管理的核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李杏;提升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对策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3 金志云;;双重激励下的地方政府间竞争行为的博弈分析——以投资支出竞争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王列辉;;中心—边缘: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转变[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5 刘祥琪;产业集群——东北振兴的必由之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陈乐乐;;基于自主创新的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7 张士杰;王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姜遥;王慧;;农业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9 吕德中;美国消费者决策型态及其跨文化可推广性[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Z1期
10 陈惠;;利用钻石模型分析安徽电子商务的竞争力[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薇;;服务经济与循环经济[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罗必良;李尚蒲;;地方政府间竞争:基于土地出让反应函数的估算——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验证(1993-2009)[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李尚蒲;罗必良;;中央与地方博弈:来自1999-2009年土地审批与违法用地的证据[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4 刘宁;孙秋鹏;;投资宏观调控过程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行为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5 曹正汉;;弱者的产权是如何形成的?——中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要求权”向土地开发权演变的原因[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6 尹恒;;中国县级政府支出偏向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曾宪植;;北京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与创新产业集群构建[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9 陈树文;任筱楠;;基于创新驱动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10 宋天和;莫垎;;论自主创新提升龙江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许玲;珠江三角洲运动服装业市场营销环境与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李栋梁;中国民航运输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曹洪亮;国防科技情报知识管理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许方球;中药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喻登科;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吴雷;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胡顺东;基于提升国民经济竞争力的风险投资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9 张秀华;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10 倪国江;基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正坤;我国柑橘出口比较优势及其可持续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陈曙;湖北省淡水渔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4 尹慧君;邯郸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国艳;山东省中小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田莉;地方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作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巢旭;基于结构方程的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模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张烨;区位优势要素对上海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邓娜娜;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川;;人文-社会学术研究中的感悟、思辨与实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贾根良;秦升;;中国“高技术不高”悖论的成因与政策建议[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3 高世楫;张永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在发展模式的转变[J];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04期
4 项本武;;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成就、挑战与调整[J];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5 王晓蓉;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05期
6 周国林;;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联盟组织模式的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0年04期
7 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8 沈立人;戴园晨;;我国“诸侯经济”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J];经济研究;1990年03期
9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10 孙理军;陈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低技术制造业的创新研究[J];技术经济;2008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N];人民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李春莲;[N];证券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云;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学勇;;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J];中国科技投资;2008年04期
2 贾华强;社区建设重塑大上海——访上海市副市长冯国勤[J];科学投资;2001年08期
3 魏雅华;;“中国特色”与“伪中国特色”[J];中国改革;2007年01期
4 李玉根;;论中国特色的改革理论[J];中国国情国力;1993年06期
5 刘子平;宋义明;;论中国特色和谐发展模式的构建路径[J];世纪桥;2007年05期
6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J];经济师;1995年07期
7 R壛⒕,
本文编号:16920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92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