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8-04-01 16:42

  本文选题:京津冀 切入点:协同发展 出处:《中国软科学》2015年07期


【摘要】: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研究产业协同发展既有实践需要,也有理论价值。协同发展是区域多目标下的共赢,其意味着各自产业之间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感应。目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价值取向单一、市场活力弱、河北承接转移能力差等困境。未来在诸多保障措施中,应特别重视京津冀三地增量利益共享机制、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及新兴产业培育等。在未来规划实施过程中,要能对协同发展水平进行客观度量。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目前河北的经济主要受自身资本存量和劳动力影响,北京对其影响非常有限。
[Abstract]: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industry has become a national strategy. The study of industri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has both practical needs and theoretical valu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a win-win situation under the multi-objective of the region, which means that their respective industries can influence each other.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industry, such as single value orient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weak market vitality, poor ability of Hebei to undertake and transfer, etc. In the future, among the many safeguard measures,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ncremental benefit-sharing mechanis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governanc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emerging industries in the three places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n the process of futur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we should be able to objectively measure the level of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At present, Hebei's economy is mainly affected by its own capital stock and labor force.
【作者单位】: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所;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若朋,荣蓉,吕廷杰;基于知识交流的两种产业协同模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张淑莲;刘冬;高素英;刘建朝;;京津冀医药制造业产业协同的实证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3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4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5 王兴明;;产业发展的协同体系分析——基于集成的观点[J];经济体制改革;2013年05期

6 赖茂生;闫慧;叶元龄;李璐;;内容产业与文化产业整合与协同理论和实践研究[J];情报科学;2009年01期

7 徐力行;毕淑青;;关于产业创新协同战略框架的构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8 叶宗裕;;中国省际资本存量估算[J];统计研究;2010年12期

9 徐力行;高伟凯;;产业创新与产业协同——基于部门间产品嵌入式创新流的系统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年06期

10 赵双琳;朱道才;;产业协同研究进展与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2 郭东旭;;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3 王磊;郭义民;;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北方经济;2009年18期

4 李瑞娟;孙琳琳;;中国省际资本使用效率测算:1981~2005[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司先秀;;我国区域电信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陈金保;何枫;赵晓;;税收激励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其实证效果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李声明;陈晓毅;;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8 刘振滨;;我国流通产业成长路径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11期

9 宋静;;资本积累和就业问题文献综述[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10 陈春华;路正南;;能源强度与经济增长相互制约关系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赖先进;;科技创新平台研究述评与发展[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6 黄蕊;朱永彬;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高峰预测——以上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7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胡芳;周培明;张智敏;;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基于武汉市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数据[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伟;严长清;吴群;李永乐;;开发区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江苏省面板数据的估计与测算[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马虎兆;栾明;;天津市服务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6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8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迟诚;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杨嵘;我国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6 章辉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孙亮;我国服务业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朱平;FDI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的地区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徐丹;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若朋,荣蓉,吕廷杰;基于知识交流的两种产业协同模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吴结兵;蔡宁;;产业集群理论述评——从三个角度看集群理论的融合与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赵旭;吴孟;;区域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基于全国30个省区市的比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6期

4 王崇举;;对成渝经济区产业协同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02期

5 邱风,张国平,郑恒;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问题的再认识[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6 彭连清;;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与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4期

7 阮晓莺;;闽台两地产业结构变迁与产业合作发展的空间和路径[J];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02期

8 戴宏伟;;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2007年02期

9 陈建军,姚先国;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经济关系研究——以浙沪经济关系为例[J];管理世界;2003年05期

10 胡大立;;产业关联、产业协同与集群竞争优势的关联机理[J];管理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传民;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斌,谢章澍;台湾海峡两岸区域高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年11期

2 周亚明;;以产业协同发展提升湖南区域竞争力[J];企业家天地;2008年04期

3 徐志文;谢方;;基于统筹视角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07期

4 冷梅,成达建,胡军;制度创新:粤港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视角[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朱斌,谢章澎;对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探讨[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1年04期

6 吴焕新;;县域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攀登;2008年03期

7 达捷;;四川产业协同发展分析[J];特区经济;2010年11期

8 郑重阳;;工业化发展阶段视角下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1年36期

9 郭永中;;试析《粤澳合作框架协议》[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10 綦良群;王成东;;产业协同发展组织模式研究——基于分形理论和孤立子思想[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董水生;;京津廊都市区产业协同发展对策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张书堂;;京津冀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刘t,

本文编号:1696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96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8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