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防止中美两种“新常态”经济周期错配深度恶化

发布时间:2018-04-03 11:09

  本文选题:经济“新常态” 切入点:经济周期公共因子 出处:《经济学动态》2014年07期


【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经历了高失业、低增长的弱复苏过程,美国经济的"新常态"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2011年以来,中国也出现了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本文从五个方面概括了中国经济"新常态",并比较了当前中国和美国两种"新常态"经济的周期性特征,认为美国"新常态"经济复苏向好的基础比较坚实,但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中国"新常态"经济仍处于去杠杆、去泡沫过程。中美两种"新常态"经济出现周期错配继续延续的可能性加大,但中国具备一系列政策工具防止中美经济周期错配深度恶化可能引发的二次冲击。当前迫切需要保持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在去杠杆的同时,通过微刺激实现底线增长率以上的增长目标;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尽量避免与发达经济体"脱钩",挖掘经济增长新源泉,实现可持续的高效增长。
[Abstract]:After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the U.S. economy experienced a weak recovery of high unemployment and low growth, and the concept of a "new normal" of the U.S. economy was gradually accept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Since 2011, China has also shown a trend of slowing economic growth.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normal" of China's economy from five aspects, and compares the cycl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new normal" economy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holds that the basis for the recovery of the "new normal" economy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relatively solid.But there is uncertainty; China's "new normal" economy is still deleveraging and bubbling.The possibility of a continuation of the cycle mismatch in the two "new normal" economi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increasing, but China has a range of policy tools at its disposal to prevent a possible secondary shock from a deterioration in the depth of the cycle mismatch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At present,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maintain a firm mind, adhere to the bottom line of thinking, and adhere to the direction of reform.While deleveraging, achieving growth targets above the bottom line growth rate through micro-stimulus; unleashing the reform dividend by deepening economic system reforms, avoiding "decoupling" from developed economies as far as possible, and tapping new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Achieving sustainable and efficient growth.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研究”(批准号12&ZD084,首席专家张平);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正确处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研究”(批准号12&ZD038,首席专家张连城)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招标项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和改革研究”的资助
【分类号】:F171.2;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袁富华;汪红驹;张晓晶;;中国经济周期的国际关联[J];世界经济;2009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晓涛;;中美两国经济波动及其相互影响的频域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王金明;高铁梅;;“金砖国家”经济周期同步性计量研究[J];商业研究;2013年05期

3 王金明;高铁梅;;欧盟经济波动对我国影响的计量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04期

4 黄晶;;国内贸易、空间溢出与省际经济周期协同:1987—2011[J];财贸研究;2014年04期

5 张兵;李翠莲;;“金砖国家”通货膨胀周期的协动性[J];经济研究;2011年09期

6 张兵;;供给、需求因素对美国经济周期影响的比较——基于因子分析和交叉谱分析的实证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12年04期

7 丁志帆;;制度的红利:市场化进程如何影响了中国宏观经济——基于1978~2010年中国经济波动结构特征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01期

8 欧阳志刚;;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与周期波动的国际协同[J];经济研究;2013年07期

9 闫斐;;产品组合变化与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兼对经济周期理论的一个综述[J];金融评论;2013年05期

10 周晓艳;张杰;李鹏飞;;中国季度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再估算——基于不可观测成分模型的贝叶斯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于洪菲;我国潜在产出的估计与评价[D];吉林大学;2013年

2 刘满平;中国宏观调控系统运行、转换与绩效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朱满洲;动态因子模型的理论和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朱满洲;动态因子模型的理论和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田力;对外贸易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分析[D];宁波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省份经济周期的动态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11期

2 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与资本形成——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分析[J];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3 任志祥,宋玉华;论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周期[J];技术经济;2004年03期

4 秦宛顺;靳云汇;卜永祥;;中国经济周期与国际经济周期相关性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晓虹;广东省经济周期的分析对比[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2 薛吴健,张文科;经济周期的热力循环方法分析[J];商业研究;2003年04期

3 严忠,刘亚琴;对中国现阶段所处经济周期的认识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12期

4 袁阡佑;论产业发展对经济周期的作用[J];商业时代;2005年18期

5 薛敬孝,张琦;论战争对美国经济周期的影响[J];经济评论;2005年01期

6 余佩琨,雷宗怀;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经济周期的相关性研究[J];技术经济;2005年03期

7 梁捷;;经济周期:回归古典的视角[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2期

8 胡秀俊;孔祥海;;解读中国的经济周期[J];商场现代化;2006年19期

9 汤铎铎;;误区、困难和展望——理解中国的经济周期[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刘杰;;浅谈应对经济周期的策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关权;王汉儒;;战后美国经济周期演化的经济学分析——对次贷危机的另一种解释[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六辑)[C];2009年

2 李秉文;王伟;;我国的经济周期性调控与兰州经济发展[A];甘肃成人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尚维;杨晓光;徐山鹰;张s,

本文编号:1704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04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7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