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水平:1979—2010
本文选题: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 切入点:要素替代弹性 出处:《经济学动态》2014年04期
【摘要】:当前技术进步朝技能劳动方向发展已形成共识,但技术进步技能偏向强度的定量研究还相对匮乏。本文设定双层嵌套型CES生产函数,构建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指数,采用标准化系统的贝叶斯方法和FGNLS方法测算我国1979-2010年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水平,考察技术进步以多大强度偏向于提高技能劳动生产率,并通过回归分析考察技术进步偏向性成因。结果发现:(1)1979-2010年技术进步明显偏向于技能劳动,但其变化强度逐年减弱。(2)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无论是中性技术进步还是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都引致技术进步偏向于技能劳动,人力资本投资对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起促进作用,但市场化制度对技能和非技能劳动的激励作用相同即呈现技能无偏特征。
[Abstract]: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progress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skill labor has formed a consensus, but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technical progress skill bias intensity is relatively scarce.In this paper, we set up the double-layer nested CES production function, construct the technical progress skill bias index, and use the Bayesian method of standardized system and the FGNLS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technical progress skill bias level in China from 1979 to 2010.To investigate the intensity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o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skilled labor, and through regression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ia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the year 1979-2010 was obviously biased towards skilled labor, but its change intensity was weakened year by year.Both neutr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capital-embodi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us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o be biased towards skill labor, and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promote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terms of skill bias.But the market system has the same incentive effect on the skill and non-skill labor, that is, the skill-unbiased feature.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大学商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JY007)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2-081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24.3;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乐平,袁卫;现代贝叶斯分析与现代统计推断[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06期
2 董直庆;王林辉;;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化和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吗[J];经济学家;2011年08期
3 宋冬林;王林辉;董直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存在吗?——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4 董直庆;安佰珊;张朝辉;;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源于技术进步偏向性吗?[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4期
5 王永进;盛丹;;要素积累、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占比[J];世界经济文汇;2010年04期
6 赵永;;CES生产函数的贝叶斯估计[J];统计与决策;2011年07期
7 杨珂玲;葛翔宇;石玮玮;;CGE模型中CES生产函数的贝叶斯估计[J];统计与决策;2011年19期
8 董直庆;王芳玲;高庆昆;;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偏向性吗?[J];统计研究;2013年06期
9 董直庆;蔡啸;;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与技能溢价:一个理论模型和经验解释[J];求是学刊;2013年04期
10 董直庆;戴杰;陈锐;;技术进步方向及其劳动收入分配效应检验[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琪;农业劳动力转移、粮食安全与农民长期增收机制[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5期
2 方双龙;;我国种植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5期
3 陈莹,张安录;武汉市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4 刘泽隆;王淑芳;范红霞;;科技进步对我国陆地黄瓜种植贡献率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5 刘文;;江西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6 吴新生;晋新焕;;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7 魏淑清;;宁夏农民增收趋势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8 王浩;;河南省县域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9 毕红杰;姜会明;;基于修正的C-D生产函数模型的吉林省粮食增产潜力分析和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10 姚磊;田雨普;谭明义;;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家庭体育消费需求结构变化分析——以安徽省巢湖周边地区为例[J];安徽体育科技;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建华;逯元堂;;基于协整分析的我国“十二五”水污染防治投资预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谢丽琨;张力菠;;基于Granger因果关系的国际原油价格与我国原油进口量互动关系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杜明翠;;北京市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4 冯黎;丁士军;;湖北省芝麻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实证分析[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奉钦亮;陈建成;张晓静;;我国国有林区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A];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C];2008年
6 刘晓华;;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信息不对称——来自A股公司交易量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姚荣辉;毕沙沙;;香港恒生指数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分析[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琳;;中国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的收入动因实证研究[A];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技术经济问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第十三章 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2卷)[C];2001年
10 ;第二十五章 国债的发行状况[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2卷)[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莉;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及效率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江庭谊;知识管理、企业文化与组织效能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4 周赛群;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经济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左斐;中国财产保险业承保能力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王天骄;FDI对中国内资汽车产业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周尚成;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谈判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许娜;工资差距对技术偏向选择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洪燕真;基于农户经济视角的油茶供给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郑震;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丹;武汉市人口结构与住宅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维薇;已建池农户沼气消费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杨磊;基于GIS的大连市二手房估价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郑浩;产业结构变动对辽宁省经济影响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孟芸;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张春海;财产保险产品市场需求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邹永兰;政府规制对电力产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胡雪芹;南昌地铁1号线对周边住宅价格效应的实证分析及预测[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邹博;江苏省能源消耗、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施道清;我国农地使用制度变迁与农业绩效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芳;高榴;;教育提升了劳动收入占比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科学;2011年09期
2 杨俊;廖尝君;邵汉华;;经济分权模式下地方政府赶超与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8期
3 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5期
4 唐东波;;全球化与劳动收入占比:基于劳资议价能力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1年08期
5 刘乐平,袁卫;现代贝叶斯分析与现代统计推断[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06期
6 李琳;杨招军;;阿诺德·泽尔纳及其计量经济学思想——2002年度美国经济学联合会杰出资深会员学术贡献评介[J];经济学动态;2003年01期
7 方红生;张军;;中国地方政府扩张偏向的财政行为:观察与解释[J];经济学(季刊);2009年03期
8 李扬;;收入功能分配的调整:对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现象的思考[J];经济研究;1992年07期
9 张车伟;营养、健康与效率——来自中国贫困农村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3年01期
10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卓顺;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建模原理、参数估计方法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燕黎;技术进步与网络经济[J];今日科技;2001年02期
2 刘阿男;技术进步与外贸发展[J];辽宁经济;2001年02期
3 常进雄;技术进步能确保一个更好的环境吗?[J];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4 肖新国;以技术进步促企业发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1年07期
5 许彬;论技术进步的发生机制[J];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6 赵振华;失业认识的四大误区[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1期
7 夏杰长;;促进技术进步的财税政策选择[J];中国财政;2001年02期
8 梅学林;高速发展来自技术进步[J];中国奶牛;2002年05期
9 ;增强创新能力 推进技术进步[J];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06期
10 刘亚非;技术进步系统结构与功能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家骅;;试论我国技术进步的社会化和产业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孙文英;;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A];1999年晋冀鲁豫鄂蒙六省区机械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1999年
3 张永光;;技术进步的统计评估[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王有贵;方福康;;技术进步的经济含义及其动力学机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5 雷明;冯珊;;技术进步评价系统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6 陈艳莹;张国峰;;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与可持续发展[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雷明;;评价技术进步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8 蔡伟毅;;全球化条件下的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王艾敏;;外商投资对房地产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的数据[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靳卫东;吴向鹏;;实现技术进步型经济增长的路径和策略研究[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江 作者单位:金沙县沙土镇安监站;浅析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N];经济信息时报;2008年
2 魏海田;依靠技术进步反腐败?[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3 记者 罗晖;反垄断法保护技术进步[N];科技日报;2007年
4 王玉平;技术的作用及应用的双重性[N];学习时报;2009年
5 记者 彤宇 通讯员 柳志;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吉林工业增长[N];科技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仝晓波;以技术进步促能源产业破茧前行[N];中国能源报;2014年
7 ;市场须为技术进步服务[N];经济日报;2005年
8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范伯元;深入宣传贯彻《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开创北京技术市场工作的新局面[N];北京科技报;2002年
9 东言;宜从技术进步上找出路[N];中国纺织报;2001年
10 记者 王心见;技术进步是全球贸易重要推动力[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2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张育明;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郭建万;中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理论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檀勤良;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6 邢宏建;网络技术进步与网络标准竞争[D];山东大学;2008年
7 肖六亿;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张红芳;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技术进步[D];西北大学;2001年
9 喻美辞;南北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与南北国家的就业变动[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潘伟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心城市产业演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玉杰;浅析1988-2004年我国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相关效应[D];山东大学;2008年
2 粟熙;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珍;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田晓芳;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钱茜;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陈娟;山东省技术进步路径与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晓松;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中国技术进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陆晓佳;我国技术进步的测度[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年
9 李蓓;市场化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0 包江山;技术进步对碳减排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07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07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