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区位理论视阈下中国—东盟沿边跨国区域合作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8 08:18

  本文选题:区位理论 切入点:中国—东盟 出处:《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09期


【摘要】:工业、海港等区位理论以及边境区位研究能够有效指导并推进中国—东盟沿边跨国区域合作开发。为此,应基于区位理论加强跨国区域相关国家及地区之间的沟通协调,以形成一致的思想认识与努力方向,并以区位理论系统指导中国—东盟边境区位合作开发的务实推进,具体措施包括加强通道和口岸建设,加强服务于中国—东盟边境区位合作开发的国际协调机制建设等。
[Abstract]:The theory of industry, seaport and border location can effectively guid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ASEAN border transnational regional cooperation.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among 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concerned in transnational regions based on the location theory, so as to form a consistent understanding and direction of efforts, and to guide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ASEAN border location cooperation by the location theory system.The concrete measures includ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assageways and port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ASEAN border location cooperation.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22)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CWZ201403)
【分类号】:F12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向荣;论边境区位[J];开发研究;1994年05期

2 李铁立,姜怀宇;边境区位、边境区经济合作的理论与实践——以辽宁省-朝鲜边境地区经济合作为例[J];人文地理;2004年06期

3 李铁立,姜怀宇;边境区位及其再创造初探[J];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04期

4 李铁立,姜怀宇;边境区位:一个基于企业集聚的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02期

5 李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越边境区位优势再造[J];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02期

6 万举;从区位理论谈河南经济结构转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琪;民营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探讨[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2 董树宝;;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创意产业集聚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丁琪琳;;秦直道的昙花一现及其对交通规划的警示——基于交通区位角度的解释[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彭智;李健;;产业集群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背景与理论基础[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5 陈彦光;;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形式、量纲和局域性问题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周彬学;戴特奇;梁进社;张华;;基于遗传算法的非线性Lowry模型模拟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7 于正东;;论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途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9期

8 张勇;;论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沿线土地利用模式[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9 梁进社;逆序的Beckmann城镇等级一规模模式及其对位序一规模法则的解释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10 周洁;空间聚集的经济后果[J];商业研究;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立;郝晋珉;周宁;王丽敏;郭德吉;;黄淮海平原村庄空间结构优化—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徐永良;;交通条件变化与区域间工业结构调整——对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与沿岸诸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叶乘伟;;凭祥边境综合保税区产业布局战略研究[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士君;宋樝;;论经济地理学的区位观[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5 唐珏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模式研究——以上海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6 赵儒煜;刘静;;论创新对企业区位选择的作用机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明生;;城市聚集经济的产生和变化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段兆广;张伟;朱跃华;;略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与建设[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吴未;周海;黄贤金;林炳耀;;传统工业园区生态化转化的初步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思峰;阮爱清;方志耕;施红星;赵亮;;产业集群租金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羊卫辉;商业地产中地产与零售企业间的协同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张伟;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高映红;基于核心企业的集群网络式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宋敏;榆林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预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徐慧娟;基于循环经济的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9 熊凤山;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范式与战略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傅晓珊;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舒;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巢旭;基于结构方程的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模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黄志钦;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对广西的借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杨荧彬;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孔黎明;产业集聚理论在济源工业产业布局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09年

7 郭琳琳;国际产业转移与重庆市制造业升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瑜;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动力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丽丽;沿海工业园区用地用海布局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利军;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进森,古小松;90年代以来的越中边贸及其展望[J];东南亚纵横;2000年S2期

2 杜进森,李娜;越中经贸关系和发挥越中口岸优势促进东盟—中国及越中经济合作的建议[J];东南亚纵横;2004年11期

3 农立夫;关于中越口岸经济合作的建议[J];东南亚纵横;2004年11期

4 丁四保;我国的省区:它的地理边界和它的必然发展[J];人文地理;2001年02期

5 汤建中,张兵,陈瑛;边界效应与跨国界经济合作的地域模式——以东亚地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2年01期

6 孔翔;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兴起和发展之我见[J];世界地理研究;1998年01期

7 冯革群;欧洲边境区合作模式探析——以上莱茵边境区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8 金凤君;东北亚运输合作:中国与朝鲜半岛陆路交通联系与运输组织战略[J];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9 李铁立,姜怀宇;边境区位及其再创造初探[J];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04期

10 孙溯源;集体认同与国际政治——一种文化视角[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区位理论:回顾与前瞻[J];经济论坛;2006年15期

2 贾式科;侯军伟;;西方区位理论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22期

3 徐阳;苏兵;;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J];商业时代;2012年33期

4 胡天民;;区位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83年11期

5 张乐育;;地理区位理论及其意义[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5年10期

6 徐凤丽;;关于产业集聚的区位理论综述[J];大众商务;2009年18期

7 保建云;企业区位理论古典分析框架的改进与扩展——艾萨尔德的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03年01期

8 陈文福;西方现代区位理论述评[J];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9 金相郁;20世纪区位理论的五个发展阶段及其评述[J];经济地理;2004年03期

10 魏伟忠,张旭昆;区位理论分析传统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邓伟志;实现从行政化社区向“共同体”社区的转变[N];民主与法制;2001年



本文编号:17207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207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c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