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空间与经济增长
本文选题:市场空间 切入点:经济增长 出处:《开发研究》2014年06期
【摘要】: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相结合分析了2003—2012年我国国内外市场及经济增长的空间范围及形状等特征,继而识别了国内外市场与经济增长的潜在关系。结果表明,国内外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空间重心均向我国西北方向移动,国内外市场呈现空间一体化发展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空间向内陆聚集,且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贡献要大于国际市场。我国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性,考虑了相邻城市的地理溢出效应的空间计量模型较经典的回归模型对经济现实的解释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Abstract]:The spatial range and shape of China's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s and economic growth from 2003 to 2012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spatial statistical method and the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and the pot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s and economic growth is identif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center of gravit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s and economic growth are moving to the northwest of China.Moreover, the domestic market contributes more to economic growth tha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The economic growth among cities in China has a certain spatial correlation. The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geographical spillover effect of adjacent cities is more persuasive than the classical regression model to explain the economic reality.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空间经济学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3&ZD166)
【分类号】: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2 赵璐;;中国经济格局时空演化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7期
3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年[J];经济学(季刊);2005年S1期
4 刘生龙;胡鞍钢;;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88—2007[J];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5 杨开忠;冯等田;沈体雁;;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开发研究;2009年02期
6 桂琦寒;陈敏;陆铭;陈钊;;中国国内商品市场趋于分割还是整合:基于相对价格法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6年02期
7 盛斌;毛其淋;;贸易开放、国内市场一体化与中国省际经济增长:1985~2008年[J];世界经济;2011年11期
8 柯善咨;郭素梅;;中国市场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1995~2007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9 赵璐;赵作权;;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的动态演化[J];世界地理研究;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亮;;地理空间因素对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2 史世莲;王媛媛;张青峰;罗倬;鱼泳;;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甘肃省经济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3 李晓敏;;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一个最新综述[J];北方经济;2009年22期
4 王良健;何琼峰;;省际竞技体育水平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5 赵成柏;;地区生产服务业发展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04期
6 沈滢;宋玉祥;郭晓立;;基于边界视角的区域发展扩散及过程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3期
7 高建刚;;制度变迁、空间外溢效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张锦宗;朱瑜馨;周杰;;基于BP网络与空间统计分析的山东人口空间分布模式预测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6期
9 聂芹;;山东省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性研究[J];测绘科学;2011年02期
10 张玉;董春;;澜沧江流域(云南段)人口密度空间自相关分析[J];测绘科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景林;李建立;;地方政府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区域政府管理竞争力数据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杨友才;;产权制度溢出性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滞后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唐红涛;;1985-2006年城乡商品市场分割实证研究[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范子英;张军;;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国内市场整合[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赵平伟;彭贵芬;琚建华;鲍美香;;云南省蒸发皿蒸发量影响因子空间异质性分析[A];S3 聚焦气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C];2012年
6 蓝海林;杨京京;;从企业战略的“制度基础观”看中国市场分割——文献综述和未来研究方向[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赵立雨;;基于SFA的区域R&D效率的空间相关性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雪松;孙博文;;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项英辉;欧阳文静;;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研究的文献综述[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10 部慧;梁小珍;皮理;;我国金融业集聚和区域发展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业震;国有上市公司重组中的利益冲突与重组绩效[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成武;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地域性差异及空间特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4 陈亮;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程文;基于模块化分工的产业组织演化及其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许德友;对外贸易与产业地理[D];南京大学;2011年
7 张战仁;地理空间视角下我国区域创新非均衡发展的时空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威;中国空间趋同俱乐部影响因子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杨骞;中国烟草产业的行政垄断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刘瑞明;国有企业如何拖累了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峰;空间计量理论在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测度中的应用[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陈明鑫;浙江省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和优化[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3 项伟;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4 刘超;地区收入差异的探索性时空分析方法研究与实现[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沈露威;我国有效专利区域分布与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赵今朝;基于持久收入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吕鹏浩;中国省级地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罗细飞;投资动机导向的我国外向FDI区位选择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林怡坚;空间线性回归模型Bootstrap LM检验有效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乔金晶;横向整合企业总部价值创造[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路;张善余;;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2 张落成,吴楚材,季子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差距状况以及经济低谷地区的崛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3期
3 俞路;蒋元涛;;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基于全国与三大都市圈的对比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3期
4 张蕾;王桂新;;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对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5 赵作权;;地理空间分布整体统计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6 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7 孟斌,王劲峰,张文忠,刘旭华;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8 李秀彬;地区发展均衡性的可视化测度[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9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10 顾朝林,王恩儒,石爱华;“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J];地理学报;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茅欣;亚洲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地区[J];国际经济合作;2000年06期
2 贺力平;20世纪经济增长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1期
3 王荣阁;经济增长模式研究的重大收获——读《经济增长模式比较》[J];经济经纬;2000年05期
4 孙波;1978—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2000年02期
5 周绍朋;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年04期
6 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组;河北省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实证分析——直接启动消费需求是我省下一步扩大内需政策的基本取向[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7 高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J];技术经济;2000年03期
8 李宗福;收债:促进港口经济增长的一个支点[J];交通财会;2000年02期
9 于秀媛;教育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热点[J];辽宁经济;2000年10期
10 吴盛汉;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J];龙岩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总第11期)[C];2004年
2 陈向阳;;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从环境成本视角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马国霞;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武义青;李冰茹;;经济增长解析[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5 戴武堂;;转轨时期中俄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孙文祥;;我国区域研发实力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周毅;辛利;熊焰;陈易章;;“奥运”对促进北京地区经济增长的分析[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8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9 刘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风险与经济增长:历史演变与最新进展[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10 周端明;蔡敏;;经济发展的实践、增长理论的进展与文献的转向——兼评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贤佳;“美经济增长放缓 对中国影响有限”[N];上海证券报;2006年
2 徐启生;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缓[N];光明日报;2008年
3 李金珊 赵云旗;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N];中国财经报;2005年
4 王振华;美巨额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构成危险[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陈泰锋;全球经济增长潜藏风险 人口问题威胁世界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4年
6 俄欧亚所 张中华;俄经济增长背后的隐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2005年亚洲经济增长将趋缓[N];国际商报;2004年
8 钟生坦 黄铁苗;试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途径[N];光明日报;2001年
9 杰夫·马德里克;经济为什么增长?[N];经济观察报;2003年
10 ;全国30省区市经济增长比较[N];经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泽填;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3 彭亮;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杨友才;引入制度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刘建伟;公共产品供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3年
7 张李节;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刘海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王瑞泽;制度变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李富强;内生制度、最优治理和我国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德安;内外资企业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刘国伟;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吴娟;宁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祝燕君;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公共支出模式创新[D];浙江大学;2009年
5 许莉;环境因素内生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莹;青岛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7 曹佛宝;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8 阮文达;越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9 穆晓芳;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叶磊;我国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25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25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