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视角下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研究
本文选题:绿色 + 低碳 ; 参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5期
【摘要】:绿色低碳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如何有效推进绿色科技创新以及改善中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角度出发,结合投影寻踪模型处理高维数据的特点,对随机前沿模型进行改进,从而构建了更加有效的估算创新效率的测度模型。在此基础上,选用2005-2011年中国30个省市地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各区域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平均创新效率约为0.645,虽然超过0.5,但仍然存在较大的无效率现象,创新效率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且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各区域发展不均衡。同时,环境规制强度与创新效率呈"U"型关系,表明环境规制初期,由于成本的增加,会对创新效率产生负向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又会促进创新效率的提升;区域开放程度、技术市场成熟度和政府资助这三个因素对绿色创新效度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说明较高的区域开放程度能够显著拉动中国创新效率向更高水平发展,成熟的技术市场有利于科技成果市场价值的实现并推动创新效率的提高,政府资助可有效降低区域绿色创新主体的创新成本和风险,激发其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对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因此,要想有效提高中国及各区域的创新效率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当重视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生态环境的改善,积极推进绿色创新技术,一方面要均衡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并学习国外先进绿色创新技术,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来调控各区域创新能力的失衡现象。
[Abstract]:Green and low carbon has become the theme of the times. How to effectively promote gre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mprove the curr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ow carbon energy saving,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jection pursuit model to deal with high-dimensional data,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 is improved, and a more effective measurement model for estimating innovation efficiency is constructed.On this basis, the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11 are selected to analyze the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ach region in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China is about 0.645, although it is more than 0.5, there is still a large phenomenon of inefficiency. The innovation efficiency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and the innovation efficiency has significant region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regions is not balanced.At the same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efficiency of innovation is "U", which indicates that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he increase of cost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fficiency of innovation, but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will be improved.It will als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innovation; the degree of regional openness, the maturity of technology market and government funding all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green innovation.This shows that a higher degree of regional opening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novation efficiency to a higher level. A mature technology market is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arket valu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innovation efficiency.The government subsid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novation cost and risk of the regional green innovation subject, stimulate its initiative to carry out innovation, and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innovation efficiency.Therefor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novation and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China and other regions,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ffective use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ctively promote green innovation technology.On the one hand, it is necessary to balanc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to actively introduce and learn advanced green innovation technology from abroad,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to regulate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机理、模型及政策研究”(编号:71473055)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知识管理研究”(编号:NCET-11-08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演化研究”(编号:14YJA6300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公平条件下基于责能指数的初始碳排放权分配研究”(编号:11YJC790252)
【分类号】:F1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岳良运;;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J];系统工程;2009年08期
2 白俊红;江可申;李婧;;应用随机前沿模型评测中国区域研发创新效率[J];管理世界;2009年10期
3 孟凡生;李美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评价研究——基于突变级数法和改进熵值法的分析[J];系统工程;2012年08期
4 韩晶;;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11期
5 吴延兵;;中国工业R&D产出弹性测算(1993—2002)[J];经济学(季刊);2008年03期
6 白俊红;江可申;李婧;;中国地区研发创新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J];科研管理;2010年06期
7 李平;慕绣如;;环境规制技术创新效应差异性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06期
8 韩晶;宋涛;陈超凡;曲歌;;基于绿色增长的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03期
9 张江雪;朱磊;;基于绿色增长的我国各地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02期
10 王争;史晋川;;转型时期中国工业生产绩效的地区差异及波动性的解释——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泽隆;范红霞;;农户精养淡水鱼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2 郭蓉;;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J];北方经济;2007年18期
3 王良举;王永培;;我国农村流通产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韩晶;;基于SFA方法的中国制造业创新效率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王晓东;;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实证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7 吴磊;吴超;李小帆;;环境管制、区域差异与中国FDI工业企业技术效率[J];商业研究;2012年07期
8 傅晓霞;吴利学;;中国地区差异的动态演进及其决定机制:基于随机前沿模型和反事实收入分布方法的分析[J];中国经济学;2009年00期
9 张姣芳;姚晓萍;;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评价[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8期
10 秦晓敏;;价值链控制能力与产业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树;陈刚;;环境管制与生产率增长——以APPCL2000的修订为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江兵;杨彬;刘薇;;基于DEA模型簇的技术创新效率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秉镰;余泳泽;;“技术势能”假说与FDI技术外溢分解——来自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4 张宁;;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家庭禀赋对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冲击 基于湖北省农户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陶红军;冯中朝;;湖北省畜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成刚;;我国高校成本效率的研究[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蒋萍;谷彬;;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与效率演进——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范群芳;董增川;杜芙蓉;;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效率研究与探讨[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卢博科;唐清泉;袁莹翔;;创新效率、行业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崔传斌;我国烟草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林俊文;两岸人寿保险公司效率的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梅生;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梁巧;合作社对农户生产效益和规模效率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9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熊鸿军;经济转型期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慧聪;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进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何新城;中国装备制造业FDI技术溢出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崔龙;次发达地区乡镇政府技术效率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李红;基于非径向DEA方法的江苏FEEEP协调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张建红;农户种植番茄选择行为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6 周湘辉;我国农村消费结构优化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陆树丹;基于随机前沿面模型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潘新茂;台湾TFT-LCD龙头厂商的R&D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春燕;我国创新活动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10 于霞;我国知识生产函数估计及应用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晶;;基于SFA方法的中国制造业创新效率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蓝庆新;韩晶;;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效应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吴延兵;;中国地区工业知识生产效率测算[J];财经研究;2008年10期
4 钟祖昌;;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物流产业技术效率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09期
5 白俊红;蒋伏心;;考虑环境因素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方法[J];财贸经济;2011年10期
6 梁平;梁彭勇;黄馨;;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7 李国璋;霍宗杰;;中国能源消费、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ARDL模型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3期
8 李建平,徐伟宣,石勇;基于主成分线性加权综合评价的信用评分方法及应用[J];系统工程;2004年08期
9 王海鹏,田澎,靳萍;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G ranger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5年07期
10 任胜钢;彭建华;;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及比较[J];系统工程;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俊红;江可申;李婧;;应用随机前沿模型评测中国区域研发创新效率[J];管理世界;2009年10期
2 樊华;;中国省际科技创新效率演化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12期
3 樊华;周德群;;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效率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2年01期
4 江成山;孟卫东;熊维勤;;协同创新效率的国际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5 石峰;;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差异性及收敛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6 白俊红;江可申;李婧;;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收敛性分析[J];财贸经济;2008年09期
7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6期
8 谢子远;鞠芳辉;;产业集群对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来自国家高新区的证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7期
9 徐文昕;徐家源;;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10 关祥勇;王正斌;;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文;张建华;;解析后危机时代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的不均衡——基于回归的不平等分解方法[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2 卢博科;唐清泉;;基于松弛投入产出的中国省级区域创新效率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赵惠芳;李伟卫;徐晟;王冲;;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专利创新效率差异研究[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志学;王小凡;王毓军;;东、西部科技创新效率比较及互动机制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吴洁;李鹏;张运华;;基于专利视角的高校知识创新效率测算与预测研究[A];第25届全国灰色系统会议论文集[C];2014年
6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中国省际区域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1998-2005[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7 李礼;卢博科;;政府补贴提升了企业的创新效率吗?——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邵云飞;欧阳青燕;唐小我;;西部中心城市自主创新效率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高鹏;张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比较分析[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丁勇;苟大舜;;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延兵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股权激励是提高企业创新效率的关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潘九根;提升股市制度创新效率[N];中国证券报;2005年
3 杞人;广东以方法创新提升自主创新效率和效益[N];科技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刘潇潇;中国创新效率指数占据榜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记者 罗晖;中国创新效率排名第一[N];科技日报;2012年
6 黄群慧;切实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创新效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郑燃 采写;简化营运 提升创新效率[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8年
8 蔡兵;让创新投入与创新效率形成良性互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9 冯竞;提升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N];科技日报;2005年
10 记者 王成应 通讯员 朱丽静;全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效率为21.5[N];河北经济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任海芝;环境视角下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2 白俊红;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王孝炯;基于效率优化的国家创新能力测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枫;我国省际区域创新效率比较及提升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2 王梓;两阶段视角下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3 王冲;我国区域专利创新效率差异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4 胡攀峰;基于创新过程的国家创新效率比较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5 刘洋;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6 刘慧;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创新效率的区际比较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7 林卡;风险投资对创新效率影响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8 应丽丽;国家创新效率的国际比较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9 潘烽;江苏医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3年
10 王旖敏;高技术上市公司创新效率与国际竞争力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39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39121.html